通川区碑庙镇中心小学校“三红”育人模式 擦亮校园底色

版次:03    作者:2022年11月07日

教唱红色歌曲

打造红色团队、开发红色资源、构建红色课堂……2015年,经通川区人民政府申请,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同意将通川区碑庙小学列入“红军小学”援建项目,增挂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达州李中权红军小学”校牌。近年来,通川区碑庙镇中心小学校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汲取红色力量,赓续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确保红军精神代代传,革命精神永相存,全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品质塑魂育人成效。

打造红色团队 夯实育人基础

“同学们中午好!今天我跟大家讲鲁北刘胡兰的故事,在鲁北大地上,有一位革命烈士,她跟刘胡兰一样伟大而光荣,她的名字叫周桂兰,牺牲于1946年7月6日……”11月3日中午12:40时,在红领巾广播站,五(2)班的红色喇叭播音员谭金芝准时开讲。“根据学校成长历程和地域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编写了《红歌天天唱》《党史天天学》《可爱的家乡》等红色校本教材,为碑小少年搭建沉浸式学习环境,赓续红色根脉。”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国介绍道。

校内,学校组建“红孩子宣讲团”,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宣讲不同的红色故事、播放红色歌曲、进行党史学习,传播红色声音。校外,红色宣讲团成员走进社区、向不同的人群宣讲家乡的红色历史,用自己小小的声音传递正能量。2018年,李旺、邱梦娴两名同学光荣地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少先队员、优秀红军小战士”。

构筑育人“红色堡垒”。学校行政团队实行任务清单制管理,始终坚持“校长抓总、副校长抓条、主任抓块、经办人抓点”的工作思路,条块点结合的管理方式,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工作机制。在“七·一”等特殊节点,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影片等形式,追溯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感受革命情怀。

打造青年“红烛先锋”。学校依托青年教师工作团队,发挥青年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双培双带”机制,把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管理骨干。通过“示范课”“跟踪听课”“随堂课”“结对子”“压担子”等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2021年新进教师冯宝琳入选了四川省刘晓军名师工作室达州工作站成员。

开发红色资源 丰富育人载体

在校园内大门左侧,红色教育阵地“李中权将军陈列室”格外引人注目,在陈列室的大门上,悬挂有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将军亲笔题写的门联——满门革命赤子,辉煌永留青史。室内,以李中权将军一生为主线,陈列着珍贵图片100余张、实物30余件,再现了李中权将军全家9口参加长征,痛失6位亲人的长征故事,展示了这位铁胆将军的传奇一生。“参观陈列馆,是新生入学、学生入队的必修课,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体会百年碑小的薪火传承,增强同学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校荣校情怀。”李国说。除此之外,学校每期组织学生进行研学实践活动,走进将军故里四川千口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走近先锋模范人物,去聆听党的奋斗历史;走进四川千口森林公园,去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在“研学”中获得真知和体验,引导他们从小听党话、跟党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构建红色课堂 创新育人路径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还未走近通川区碑庙镇中心小学校,老远就不时听到教室里传来的歌声。

“各班级充分利用每天早上和中午课前5分钟的时间,开启红色‘微课堂’。课堂上,学生主要传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并制作成小视频,每月都评选出一批‘红色小达人’,学校为他们颁发‘红色达人章’。”该校支部副书记石正江介绍,他们还坚持开展好“5个一红色活动”,即学校每周开展一次班级红色文化主题班会,每月读一本红色革命书籍,每学期看一部红色电影、开展一次“追寻红色记忆”的研学活动,每年举行一次红歌赛,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排练室内,在音乐指导老师唐天屿的指导下,同学们正认真的排练着。“这个月底我们学校就要开展第四届红歌赛了,同学们都在积极的备赛!”唐天屿介绍说。“这次我们班准备的歌曲是《闪闪的红星》,我们有信心拿名次!”一旁的学生石艳玲自信地接个话茬说道。

不仅有红歌赛,该校以“人人有社团,个个有特长”为目标开展社团活动,优化开设了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歌典赏析等8个社团,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今年5月,学校少先队获2021—2022年度通川区“优秀少先队集体”荣誉称号。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邵明 杨航 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