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彝海 探寻民族团结的密码

版次:09    作者:2022年11月04日

彝海结盟纪念馆

80多年前,一支武器装备杂乱的军队千里迢迢、行色匆匆地走进了苍茫的大凉山,在一座座大山中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跋涉,他们衣衫褴褛、面带饥色,但却意志坚定、纪律严明。在一个过去人们口中的蛮荒之地,面对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因长期饱受异族欺凌而充满敌意且语言不通的彝族群众,他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坚持用自己的主张、政策以及温暖的话语和行动说服、感化彝族同胞,最终他们的首领和彝人的首领歃血为盟结为了异姓兄弟,数百名彝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顺利地走出了百里彝区,成功强渡大渡河,北上抗日……

大家都知道,我说的这支军队就是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但在这里,我不想再赞叹红军民族政策的成功,这是已成定局的事实,已赢得无数高度的赞扬,我只想探究的是,红军为什么会有那样温暖人心的民族政策?他们民族团结成功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金秋十月,万山红遍,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70周年之际,我随着全国经济媒体暨四川省报纸副刊凉山采风活动一行人,踏着红军的足迹,来到了位于凉山州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馆。

站在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彝海结盟纪念碑”,在阳光的照射下,七个金字熠熠生辉。在这座不朽的宏伟丰碑上,分别雕有刘伯承、聂荣臻、小叶丹和“彝海结盟”见证人沙马尔各的塑像,其中刘伯承与小叶丹手握着手,将斟满彝海水的酒碗高举向空中,仿佛正在向青天盟誓:“彼此愿永结弟兄,肝胆相照,团结如一,永不反悔。”纪念碑碑座背面用汉、彝、英三种文字刻写了碑文,结束语写道:“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据美丽的彝族讲解员介绍,这座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这些数字寓意着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1935年5月22日,正是彝海结盟的那天!

彝海结盟纪念馆外墙上有一面嵌有硕大五星的巨幅红旗,五星下方长短不一的线条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红旗下半部大幅的紫铜浮雕,展示着红军与彝族同胞在红星的引领下翻越千山万水共同行走在革命的道路上。进入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彝海结盟时期的珍贵文物,大刀、党旗、草鞋、步枪……一件件展品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硝烟迷漫、艰苦卓绝的英雄岁月。展品中,一件大幅的红军布告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是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兄弟骨肉、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这些直击人心的语言,我想当时一定给灾难深重的彝族同胞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

红军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严守纪律的红军战士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向彝民开枪。纪念馆的一封电文证实,红一团的工兵连被彝民包围抢去了枪械、物资,甚至被剥光了衣服,他们也没有向彝民开一枪!只是原路返回退回了出发地。也正是诸多诸如此类的行为,让当地彝族首领小叶丹深受感动。

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彝族有“倮倮”“夷人”等多种称谓。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是虎的意思,“倮”是龙的意思,以这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则是带有某些侮辱性的意味。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彝族代表在一起研究彝族的正式名称。“夷族”“倮倮族”显然不合适,“夷”字的原意是外族,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

毛主席沉吟片刻,说:我看应该把“夷”字改为“彝”字。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地方,房子下面有“米”又有“衣”,就是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就这样一字之改,“夷族”成为“彝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境界跃然而出!

漫步在刘伯承和小叶丹结盟取水当酒的彝海边,湖水清澈,清风徐来,水波鳞鳞,似乎在低声咏叹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容,那些可歌可泣的壮举!我耳边响起习近平总书记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想,这就是我们民族团结成功的奥秘所在吧!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