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2年10月28日
邓拥军 年过五旬,外表憨胖,内心柔软,说话、唱歌都操一口纯正的麻柳腔。在达城马路上执勤多年,得过几个奖章,拿过几本证书。一个连“的地得”“定补状”都弄不醒豁的家伙,听说不想当作家的交警就不是好交警以后,业余时间拿起笔来开始涂抹自己的文学梦,随心随喜随记,就当给生活添料加色。
我的故乡与开江仅一界之隔。就因这条地界,我成了麻柳人,开江便是我的“邻居”。打小就知道开江是川东北小平原,犹如一个聚宝盆,这是我从父辈处听来的。
缘于对文学的共同情怀,10月22日,我受邀去参加开江作协开展的“我眼中的新时代 我眼中的新田城”主题文艺采风活动。
“七个格格,七碗面。”这是开江和麻柳共同的口音。这句话并不是指要七个和七碗的数量,而是开江和麻柳人的口音都把“吃”说成“七”,以我的食量吃七个格格真没什么问题。格格配面条,这是留在我记忆中的开江味道,多少年来,我一直念着这一口。趁这次采风,顺带解馋,何乐而不为。
四川多竹,竹子历来备受文人墨客喜欢,劳动人民对竹子的喜欢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竹子的实用性。在农耕文明时代,竹子可以做成很多生活用具,竹蒸笼就是乡村篾匠的代表作。竹蒸笼由多屉组合,可任意增减,上下屉之间必须要做得大小同圆、严丝入扣,同时得结实耐用、美观大方。开江人把只有巴掌大小的小竹蒸笼叫做“格格”。篾匠做好的“格格”还只是一种炊具,用大蒸笼蒸制食物一般都是办酒席才用,而“格格”可以在开江街头巷尾的小餐馆里随处可见。“格格”既是炊具也是食物的盛器,可以直接上桌。
“格格”是开江美食中特有的风景。当你走进有“格格”的小餐馆,餐馆门口便摆放着一笼笼的“格格”,这是最醒目的店招,也是最直接的广告。衡量一家餐馆的“格格”味道如何,只用看店门口小蒸笼的颜色和高度便知。新开店的小蒸笼是新的,还有竹子的原色。老店的小蒸笼经过高温反复蒸煮,以及食材、油脂、调味料的反复浸润,颜色已经成了棕栗色,犹如一件件有了包浆的古董。这样的小蒸笼就好比百年老卤的老汤,能赋予食材更加醇香的味道。“老板,吃(qi)个格格,吃(qi)碗面,再来一碗和汤。”一声吆喝,这便是一个开江人在乡音里、在清晨里、在新的一天里最惬意而又简单的开始。更有悠闲的老者,即便是早餐,或独坐,或两三人围坐,几个蒸格格,再配上二两地道的包谷烧,在家长里短中品味岁月的悠长。这是时间的味道,烟火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幸福的味道。其实,美味并不一定是珍馐,开江的“格格”就有了令食客喜欢上开江的足够理由。
“走早点,赶到开江吃格格!”我们在清晨七点抵达开江的时候,佐成主席早已在一座牌坊处的面店迎候。佐成主席的热情和格格的美味,瞬间让我幸福感爆棚。
吃罢早餐,我们一行二十九人前往龙形山。深秋的龙形山是彩色的,有葱茏的绿,有如火的红,有金灿的黄……在山之巅,放眼川东小平原,这真是一个硕大的“聚宝盆”。极目之远是苍翠的群山环抱,山的逶迤犹如“盆沿”。平坦的“盆”底有鳞次栉比的高楼、整齐的厂房、阡陌纵横的公路、白墙黛瓦的乡村农舍、平坦规整的田块……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田城风光。山是龙形,坝是宝盆。这又是一块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龙形山上有一棵古树,虬枝盘曲、高耸入云。据说树干中还神奇地包裹着一块石碑。古树的保护铭牌上记载着这是一棵三百多年的黄连木。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龙形山正因有这一棵古树赋予了龙形山很多神奇的传说。我想,通过这一次采风活动,开江的本土作家定会赋予这棵古树、这座山新的传说。
在龙形山上有一座圆形的蓄水池,不知是谁发现了蓄水池就是一个巨大的声音混响器,这一下就勾起了大家的童趣。同行的开江女作家如水提议大家一起围着蓄水池来唱歌,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一起头,大家都尽情地舒展歌喉。我趁大家唱歌的时候,悄悄跑到了大水池的另一头,待《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歌声一落,我便用中气十足的“男高音”,在水池的另一边独唱起了《只有山歌敬亲人》,那场景有如电影《刘三姐》里的对歌。我这一有意为之的出场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其实,我并不是想在多才多艺的开江作家面前哗众取宠,而是想给生活增加一点笑料。在这么多文艺爱好者面前,我多少也有点害羞,还有些稳不住场面,声音有些颤抖,有失平时的音准。这一点被颇有音乐鉴赏能力的如水听了出来。在与如水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居然来自同一故乡——八庙桥。再深入交流,依照我母亲的辈分,我还得叫如水一声幺姨。这真是岁大不如辈大呀!
下午,我们参观生茂缘现代有机农业产业园。这是一个令人动容的开江人返乡创业的故事。园主陆伦生携家人带着千万元资金,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回乡发展现代农业,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园主交流,园主也深知农业是一个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有风险的产业。正是因为对故园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陆伦生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回到家乡。这是对家乡何等的情怀,对土地何等的情怀?
仓禀实,天下安。近日我正在细读李文明所著《读懂中国粮食》一书,这使我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正是有许多如陆伦生这样心怀土地的人,才让我们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里,并且装的都是中国粮。我和陆伦生是同龄人,同样都在太阳下默默辛苦地工作,我俩都是黝黑的皮肤,而陆伦生满手的老茧让我对他刮目相看。听着他的远景规划,我仿佛看到一座集种植、养殖、观光、体验、康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向我扑面而来。“明年春天你们再来,那时鲜花盛开,我们可以坐在牛舍旁品茗,不会有一丁点牛粪的气味。”陆伦生自信而又真诚地邀请。我深信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因为,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更何况我们又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
大家畅谈个人的变化,家乡的变化,祖国的变化。最后不知是谁起头唱起了《歌唱祖国》,合唱声在龙形山的上空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