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廖天元2022年09月30日
“爸,我们还是去乡里,把去年没来得及品尝的凉拌鸡吃了,我都想了一年了!”离国庆节还有几天,儿子就从成都打来电话安排国庆节的家庭活动。儿子被“疫情”关了一周,想要报复性地满足舌尖需求可以理解,只是我没有想到,他还记得去年国庆节,还嘿嘿地笑着说“再到茅房嘴村看看”。
因为疫情,去年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自觉遵守非必要不远行的规定,准备在家“闭关修炼”。不料,放假回家的儿子却不乐意,他说不如“去爸曾经工作的地方摘柚子、吃凉拌鸡”。
这自然是个好主意,兜风,吃柚,顺路还可以饕餮一顿念兹在兹的凉拌鸡。曾经工作的乡镇,老百姓爱种柚子。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柚子树密密匝匝。每年国庆前后,柚子开始成熟。大片大片的柚子林,郁郁葱葱,黄黄的柚子跳跃其间,圆圆的脸蛋惹人喜爱。
汽车在乡间公路蜿蜒,10月的乡村已染上了些许秋色,树木、河流、果园、房屋,还有觅草的羊只,像一帧帧图画闪过车窗。走出城市的高楼密林,我与儿子吹着秋天的风,感受着田园的脉动与诗意……
摘柚子,最好的地方在茅房嘴村,经过茅房嘴,便可以到达一家以凉拌鸡出名的农家乐。凉拌鸡,是将处理好的鸡肉煮熟之后趁热手撕置盘,然后倾倒特制的“祖传秘方”红油即可。吃上一口,微热的鸡肉酸甜辣齐齐袭来,鲜香的滋味萦绕唇齿之间。
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就进入了柚子产业带,果农们沿路支起摊点,热情地向过往的游客售卖“刚摘下树的柚子”。哪里见过如此丰收景象的柚子林,儿子惊喜地三跨两步钻到树下,与村民们一起摘柚子。与其说儿子爱摘柚子,不如说他喜欢摘柚子的“武器”。老乡们自制的“武器”很有些创意,一根竹竿,在顶端编一个篾筐,这个筐,和柚子差不多大小。儿子瞅准一个,一扭一抖,柚子便“噗”的一声落筐为安,这让他心满意足。
大约因为水土关系,这里出产的柚子皮薄易剥、肉多籽少、汁脆柔嫩、香甜微酸。儿子吃过几次,便对柚子情有独钟,还开玩笑说“茅房的柚子真香”。前几年,我刚到这里工作时,也惊诧一个村居然把茅房做为村名,这实在有伤大雅。它隔壁的一个村,名字叫书房上,这一雅一俗,让人忍俊不已。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突然,一首熟悉的旋律飘进柚林,我和儿子都愣住了,循声追到柚林边,只见山下的村民集中居住点彩旗飘飘,村民陆陆续续向集中点广场聚集。是不是村里有什么活动,我催促着儿子一起去看看。
从山上的柚林到集中居住点,彩旗迎风招展,村里的喇叭一直播放着《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而又优美,在山间田野回荡起伏。广场上要举行升旗仪式!几十个穿戴整齐的居民,正在集合整队。广场中央,有一根银色的旗杆。旗杆下有两个学生模样的少年,正手捧一面国旗。
《国歌》响起!我和儿子在离他们十多米外的地方站得端端正正,凝望着徐徐升起的国旗。平常闲漫的村民,此时也寂静庄重。我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但我知道,这个即将转正成正式党员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平静,可能还有惊喜:他见过的升旗仪式,大约只在电视屏幕上和学校里,村里的升旗仪式,应该是生平第一次见。
茅房嘴曾经是贫困村——贫困这两个字有些沉重。我佩服的是,脱贫攻坚开始后,这个村的百姓,硬生生闯出一条致富的路子。两年下来,顺利脱贫。这不是亮点,亮点在于,一个巴掌大的村子,竟然集中修建了60多套住房。清一色的两楼一底,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掩映山间。
当年压力巨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去这个地方转转。看村民慢慢在门口种下的格桑花一天天娇艳,看他们屋后种下的菜一天天嫩绿。下雨的时候,我喜欢找户人家,站在楼顶欣赏屋后的溪流烟雨朦胧。心头,油然升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
眼前的一幕,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在北京的一段情形。那年,我到北京培训,恰逢国庆前夕,次夜同伙伴商量,凌晨四点赶往天安门广场,哪知五点到了广场时已是人山人海。
自然,我没看到天安门前升旗仪式的完整画面,不过那样的氛围却让我难以忘怀。当《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全场人齐声高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个人神色庄严而激动,声音虔诚而低沉。想必,爱国的情怀那一刻得到最本真的释放。
我很想学学记者,采访茅房嘴老乡们的所思所感。想想又觉得不妥。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在用最真诚的行动,表达最深的感谢。我看得兴奋,儿子却有些失落——升旗仪式结束,我被眼尖的村民发现,盛情难却,我和儿子进入农家,饱餐了一顿柚子,并在老乡家里吃饭,儿子念念不忘的凉拌鸡,就此成为舌尖上的念想。
今年,我和儿子的美梦能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