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2年09月30日
9月26日—29日,四川省纪检监察工作视频会议、达州市“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作动员会、全市纪检系统贯彻落实“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作动员会精神暨三项重点工作质效巩固提升会等相继召开,三次会议均对“拼经济”作出重要安排。
“拼经济搞建设”,这是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现阶段的中心目标任务,也是达州市纪委监委监督执纪的“风向标”。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达州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担当,把监督力量融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环节,保障助企政策落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稳经济大盘、冲刺全年经济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强化日常监督 当好企业“服务员”
“轰隆隆……”入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而达州市南国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机器轰鸣声不断,流水线有序运转,工人们麻利地挑拣产品……
前段时间,因防疫需要不少企业都按下了“暂停键”,全力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如今,疫情防控状态转为常态化,高新区纪工委立马转变监督重点,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创新建立企业项目“3+1”秘书服务机制,直接选派监督秘书进驻企业,倾听企业声音。
“全靠纪工委的同志协调,我们才能坐上定制公交,现在上下班方便多了!”达州市南国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有600多名员工,由于厂区离城市远,上下班极为不便。进驻该企业的监督秘书了解情况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开辟一条公交“专线”,解决全厂职工的出行难题。
为了杜绝“小问题”变成“大梗阻”,助力企业保订单、促生产,市纪委监委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问题开展跟进监督、靠前监督、主动监督、全程监督,把政治监督落实到招商引资、助企纾困等经济发展重点工作中去,督促惠企政策落实、推动涉企服务优化,全力当好企业的“服务员”。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对此,市纪委监委开展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投产专项监督行动,首批选定34家重点企业,全面建立“3+1”工作专班,根据项目落地投产需要,靠前监督护航、列出服务清单,推行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全力护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投产全流程。督促开启“惠企专窗”和“综窗模式”,提供最新政策咨询,提振投资信心。
为了创造优质的经济发展环境,市纪委监委紧盯企业急难愁盼,开展营商环境突出问题“清淤”专项监督行动,坚决整治重大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政务服务效能不优、执法司法不公等突出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制定完善制度政策51条;督促建立《企业宁静日》制度,规范执法检查和涉企会议、检查评比、考察调研等活动,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和影响;制定《民营企业信访举报快速处置工作办法(试行)》,对10件涉企检举控告优先受理、限时办结。
用好问责利器 深化腐败治理
“全市纪检监察组织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到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保障就跟进到哪里……”9月29日,全市纪检系统贯彻落实“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作动员会精神暨三项重点工作质效巩固提升会强调,全市纪检监察系统要一体同心,把监督工作“监”到点子上、“督”到关键处,延伸到最基层。
今年以来,达州市纪委监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严字当头,坚决纠正损害企业群众利益的行为,以治理招标投标乱象、“窗口腐败”及工作作风问题等为抓手,强力打通企业发展的“中梗阻”,构建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助推企业蓬勃发展。
聚焦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市纪委监委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构建纪检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行政监督(执法)部门“五位一体”查处体系。总共破获串通投标案件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3名,涉及项目中标金额200余亿元,立案审查调查31件44人,为构建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提供了坚强的纪法保障。
聚焦“服务窗口单位办事人员勾结黑中介牟利”、服务群众“推绕拖”“中梗阻”“吃拿卡要”等“窗口腐败”现象,市纪委监委督促各地各部门(单位)开展自查自纠,确保责任压实。截至目前,共自查问题430个,已整改289个;开展专题调研2次,发现涉企政务服务风险隐患4个;通过行政效能监察系统对各地窗口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37个,警醒各窗口单位摒弃麻痹大意、疲倦应付心理,树牢“窗口意识”“服务意识”。
市纪委监委还聚焦工作作风问题,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提升营商“软环境”。今年以来,共开展正风肃纪监督检查6批次,督促整改问题298个;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987个1828人,有效纠治了一批“小鬼难缠”、执法不公,借执法之名“吃企”“宰企”等问题。
“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7月28日,第二十四期《阳光问廉》曝光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中的腐败问题,引发群众热议。据悉,今年达州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制作并播放《阳光问廉》全媒体直播节目7期,现场曝光问题18个,处理37人,党纪政务处分6人。曝光党员干部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甚至“靠企吃企”等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未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