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先锋 一定有我

——达州市中心医院职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侧记

版次:06    作者:2022年09月30日

◀冷小艳正在工作。

▲李翔帮患者拿取物资。

▲余大康(左一)正在服务患者。

​▲唐江在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工作时的情景。

严文君(左一)安排护理团队的工作。

今年八月末,一场不期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达州。作为达州市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达州市中心医院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在医院党委带领下,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在疫情防控“疫”线各个工作岗位上书写忠诚、实干担当,共同发出战“疫”最强音,为达州市疫情防控快速取得阶段性成效贡献了中心医院人的力量。

1

抗疫“最”前线,一定有我

自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该院西区分院作为达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一直以来都是疫情救治的“桥头堡”“大本营”,可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中的“最前线”。9月9日,作为第二批进驻西区分院参加医疗救治并担任护理组长的感染科副护士长严文君,这里的一切对她而言可谓“轻车熟路”。记得2020年1月21日,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次侵袭达州后,严文君主动请缨,成为了第一批入驻西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一呆就是7天;2月12日,刚结束14天隔离期,她又义无反顾地再次回到西区医院工作岗位。算上这一次,她已经是第4次参加新冠肺炎疫情患者的救治工作了。

入住西区分院以来,除了繁重的护理救治工作外,严文君还要带领护理团队为60多位无症状患者准备一日三餐,从不叫苦叫累。在休息时,同事经常发现她一个人躲在一边偷偷地打电话,在大家再三关心下,严文君才告诉大家自己老公目前也在一线抗疫,家里82岁的老父亲独自一人在家,出发前由于时间紧迫仅给老人家准备了一些速冻食品。有一天晚上,老人在煮饺子时打了个盹,把锅给烧糊了,她十分担心。虽然心中有万般牵挂和不舍,但她从来没有主动提起过这些困难,更没有一丝怨言,依然兢兢业业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人私下里觉得她傻,但严文君总是回答说,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党员,当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我定当一往无前,义无反顾,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2

实现“零”感染,一定有我

冷小艳,市中心医院感染与疾病预防科干事,护理与院感党支部书记。9月11日,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达州市亚定点医院(莲花湖院区)正式投入使用,冷小艳以院感防控组组长身份与医疗团队一起入住。而在此之前,她的爱人——该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王修石,已于8月13日随达州核酸检测队出发,支援甘孜州德格县的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后又转战成都市大邑县至今仍未归来,可家中还有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以及两名年近70岁的老人需要照顾。接到正式通知后,她简单收拾了一下个人行李,仔细叮嘱父母保重身体,提醒母亲按时吃药,随后和爱人发了一个信息就出发了。

在与同事交流时,冷小艳总是这样说,家有千千事,只是各不一。但疫情就是命令,没有“小家”的付出,哪有“大家”的安康,更何况我是一名医务人员,更是一名党员。在亚定点医院,她每天和同事一起讨论工作、优化流程、落实院感防控措施,压力虽然很大,工作虽然很累,但大家都坚信,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疫”。

3

预检“准”分诊,一定有我

对医院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否成功,预检分诊医务人员严格落实三级预检分诊各项要求和措施,对就医患者进行精准识别可谓举足轻重。蒋孟芹作为住院部导医护理组长,主要负责第一综合住院大楼就诊患者的预检分诊工作,对于长时间奋战疫情防控一线的她,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既不能因为工作不细致导致防控要求落实走形变样,又不能简单粗暴地把需要就诊的患者三言两语拒之门外。

在主城区实行社会面疫情管控期间,有一次两位80多岁的老夫妻来院就诊,老爷爷因为腿不方便,没有出门做核酸。面对医院要出示核酸报告才能入院的要求,他们不能理解,一度还导致老夫妻情绪非常激动。蒋孟芹得知情况,主动与他们沟通,在了解到他们没有智能手机,热情按照相关规定完成预检分诊程序后,帮助他们以现金完成核酸缴费,还推来轮椅将两位老人带往核酸检测处。事后两位老人非常感激,并就之前的不冷静行为致歉,现场氛围格外温馨。

对此,有人私下里说她“傻”,没必要这样自找麻烦。她总是回答说,我始终没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我们隔离的是病毒,但不能隔离爱与担当,我们要用一言一行让每一位来院患者感受医院的原则和温度。

4

千里“驰”援路,一定有我

作为市级龙头公立医院,该院在做好本地疫情防控的同时,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承担着驰援全国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任务。8月23日,根据市卫健委的指派,神经外科护士唐江受命与达州其他医务人员一起组建10人队伍驰援成都双流机场海关参加核酸采集工作,唐江担任达州医疗队的副队长。经过紧张的培训后,他立即进入工作岗位,主要负责对境外人员及港澳人员开展核酸采集工作,工作期间一直进行闭环管理。9月8日结束采集工作,总共采集人数约14000人次。采集工作结束后在成都集中隔离7天,隔离期间正遇上中秋佳节,唐江当天晚上收到了院领导通过视频传来的关心问候。

据统计,该院作为达州市疫情防控的主战场,除了要承担好新冠肺炎患者西区定点收治医院、莲湖院区亚准定点医院的救治工作,以及对达州市集中隔离点开展巡回指导工作外,还先后派出医务骨干200余人,参加了驰援吉林、甘孜、成都、南充、邻水等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均出色地完成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任务。

5

致力“愿”服务,一定有我

自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达州以来,为了有效阻断疫情的扩散,9月4日达州主城区实行社会面疫情管控,与此同时,该院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同步进入了相应状态。此种情况下,上千住院病人和陪护人员的一日三餐怎么办?该院党委高度重视,发出号召组建志愿者送餐服务队。作为后勤保障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李翔闻令而动,带头报名参加志愿者送餐服务队,专门负责为住院病人及陪伴提供暖心送餐活动。

由于达州主城区实行社会面疫情管控,车辆暂停运行,为了不影响志愿者服务工作,住在江湾城的李翔一大早就要出门,要么跑步到医院,要么“借”自己孩子的滑板车赶路,争分夺秒赶在早晨6点前抵达自己服务的科室,为病人点早餐、取餐、送餐,确保早上8点前科室所有病人和陪伴都能吃上热乎的早餐。

“每天都是奔跑在订送三餐的路上,而到自己用餐时早过了饭点,饭菜都已经凉透。”那段时间,李翔不是在点餐就是在送餐的路上。送完晚餐后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他又饿又累还要拖着疲惫的双脚走路回家。据统计,志愿者送餐服务队每天需要送达的餐食高达5000多份,而且每份餐食都是志愿者走进病房逐一征求患者及陪伴需求后,再登记提交食堂制作,然后供餐时再从食堂送到大家手中。一日三餐,这支志愿者送餐服务队来回往返奔走在路上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统计步数显示超2万步。

患者及陪伴纷纷被志愿者的服务所感动,他们感慨道:“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中心医院的志愿者们还让我们享受到了餐厅个性化服务,让我们既暖胃更暖心,真的感谢这些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与努力”。称赞他们是医院疫情防控下最美的那一抹“志愿红”风景。

6

严管“疫”关口,一定有我

疫情防控期间,该院作为全市最大的医疗机构,每天来院就诊人员川流不息,成千上万。对来院就医患者的有序引导和管控,可能是难度系数最大的工作之一,让负责把控医院入口“第一关”的安保队员压力山大。特别是面对个别对疫情防控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群众,甚至有时候还存在受委屈、被辱骂的可能。

作为医院安保项目部主要负责人,余大康肩负着组织带领安保队员认真落实好对来院就医患者及社会车辆进入医院前查验出行码并有序引导工作。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他一直坚持对全体安保人员动态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和技能的培训,以及与就医群众开展政策宣讲、情绪疏导与妥善处置的技巧,鼓励全体队员共克“疫”艰,共渡难关。

上班时间,余大康积极巡视医院各出入关口的管控情况,主动协调人员,耐心地为被封控的病人、陪伴人员以及社会群众解释宣传当前的疫情防控制度,严格巡查各疫情防控关口执勤人员的工作状态。下班后,他顾不上休息,随即又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在院区来回奔波,协助为病区人员送饭、送物资。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没有天生的英雄,有的不过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市中心医院人平凡而伟大的身影。生活中,他们是父亲、妻子、孩子、朋友……危难时,他们是天使、战士、志愿者、摆渡人……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战“疫”。每一张平凡的面孔,都值得致敬与铭记!

□达州日报社通讯员 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