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2年07月08日
头顶炎炎烈日,怀揣拳拳之心,我们虔诚地去拜谒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黄帝陵。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
有人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山西的黄土埋皇上。在西安看了太多的皇陵、贵妃陵、太子墓、公主墓,那些墓陵极尽奢华之能事,看得我眼花燎乱。心想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无论怎样富丽也不为过。结果我错了。
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双龙”四字。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柄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传是轩辕黄帝手植,距今有五千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株,被称为“柏树之王”。
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6字。
比较历朝历代的皇陵,黄帝陵的朴素让我感慨。一抷黄土,几万株柏树,随葬品不过是装满谷物的瓦罐和几样农具,轩辕黄帝其实是农耕部落的生产队长,来源于黄土复归于黄土,两袖清风,本色自然。那个时代的风气何其纯净。
我不信神,在全国各地看了无数的庙堂宝殿,均没有屈膝拜过谁,惟有在这里,面对伟大的黄帝祖先,我必须跪拜。而且是以万分的真诚。我闭上双眼,双手合十,在心里默念:我的先帝,我是你的黄皮肤的子孙。我来了,我看你来了。似乎有远古的风吹拂着面颊,吹落一串咸咸的泪珠。就在我的身边,乖乖跪着的有黄口小儿,有颤巍巍的老者,有时髦的小伙,也有靓丽的倩女,皆一派肃穆恭敬。
泱泱中华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世界各地,生活方式和信仰各异,用什么情感纽带来凝聚海内外的同胞,惟有共同的祖先。在皇帝陵,有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的碑刻。本是同根生,同胞相聚,血浓于水。恐怕也只有在黄帝陵前,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每年4月4日为公祭日,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代表五千多人参加公祭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的孙子,蒋经国的儿子蒋孝严携夫人黄美伦专程参加了当年清明的公祭典礼。他对记者说,我们两岸都是炎黄子孙,没有什么好分彼此的,应当越走越近。事实上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历史、语言和血脉,血浓于水,永远分割不开。当记者问其以怎样的身分祭拜时,他说,我是国民党中央常委,蒋家第三代人,台湾民众代表,我还是炎黄子孙,骄傲的中国人。可见黄帝陵对推动两岸关系、共创和平契机的积极作用。
细品历年的祭黄帝文,既典雅华丽,又富现代气息,展现了中华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宾服诸侯,九州一统。广施教化,四海同宗”,颂扬了黄帝推动民族融合,肇启中华文明的千秋伟业;“方期宝岛璧合,一统福祚永宁”,也道出炎黄子孙期盼祖国统一的共同心愿。美文华章,声遏行云,闻之则“煌煌中华,自立自强。民族复兴,神人共襄”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拜谒黄帝陵,心变得包容了,大气了,朴素了。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该去向何方了。
□胡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