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2年05月27日
赵维魁作品 《秋色盈山涧》 (水粉)
画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之中,作品所呈现的一定是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在大巴山里长大的赵维魁,对巴山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恋眷之情。雄奇险峻的自然景致;浓烈而淳朴的乡情民俗;先辈创造的摩崖石刻和陵墓雕塑……无不让他仰慕。在这诸多的选择中赵维魁最感兴趣的是巴山那厚实、雄浑的山色中点缀着的村庄农舍。房前屋后松柏映带,层层梯田、坡地环绕其间,充盈着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楚楚动人。
漫山遍野的红叶,锋利挺拔的石峰,古树掩映的农舍,崎岖的山道,柔曲的田埂,幽谷溪流,牧童山歌……这就是让赵维魁激动而兴奋的风景,令他心醉,流连忘返。
作品《秋色盈山涧》就是对巴山秋天诗意般的呈现。“画面表达的并非巴山的真实的景色,而是借用山石、树木、田地、湖泊与小溪、道路与村舍等造型元素,按照我的审美意志、构图原则组织而成的画面,让各个造型元素服从美的意识形态,构建全新的视觉形象。从而表达我灵魂深处对美的渴望。”赵维魁说,画面整体的布局和表现的视角是假,是他臆想和故意为之,但是局部的造型元素却是真实的,组合元素的意图也是真诚的,或者说用百分百的诚意去表现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景致,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心灵与自然景色的完美融合,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旷达境界,沉醉其中,乐不知返。
暖色调正是巴山秋天色彩的灵魂。在《秋色盈山涧》创作过程中,赵维魁为了避开具体的风景造型元素,他运用油画刀(干而浓的颜色)大胆地进行绘制,目的在于表现巴山的气韵和神似,不求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局部的肖似,再运用大板刷(湿而薄的颜色)让画面虚景有象,实景有物,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横涂竖抹,枯润相生,虚实互动,刚柔并济,极力致达气韵生动之境界。
赵维魁讲述,作品《秋色盈山涧》创作于2020年盛夏的8月。他有一位本科毕业的学生为了考研常来画室习画,为迫在眉睫的专业考试而废寝忘食。一天,当他打开画室大门时,学生早已把半身肖像的写生画到了八九分。而学生站着绘画,全神贯注的身影至今仍在他脑海,难以忘怀。受学生敬业精神的感染,内心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情绪在涌动,好像注定那天是一个不凡的日子。他搜寻着,看见学生散落四处的水粉画笔和颜料,内心便有了主意——尝试一下水粉画创作。
构图、起稿、大色调、刻画和调整,干湿互动、画刀与刷子并用。他边画边和学生聊大学生活、聊理想、聊创业,天南海北,无话不谈。神驰笔往,一气呵成。短短一个小时,一幅半开的水粉意象风景作品——《秋色盈山涧》就诞生了。赵维魁说,之后,他努力寻找那份画画的状态和感觉,然终不可得。
随着春、夏、秋、冬的更替,变幻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致之美组合成奇妙无比的图画,美是最让画家心动的。正如奥古斯特·罗丹所言:“我们要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是自然和社会赋予画家的神圣职责。赵维魁认为,题材选择的过程是不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以至确立自我的过程,这种过程的体验是画家艺术修养成长发育并成熟的渐进方式,无论是阶段性的选择还是终身性的选择,对画家的成长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郝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