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坏的苹果

版次:07    作者:2022年04月08日

一位中年男子带年近80的老母亲看病。老人反复咳嗽咯血半年,胸部CT看到肺部阴影疑是肿瘤,需要肺穿刺活检以明确。当把结论告知男子时,男子表情相当平静,一般来说,当怀疑癌症时,医生先和家属沟通,患者越年轻家属反应越强烈:恐惧、伤心、不甘、愤怒,年龄越长越从容接受,有些常年多病的患者家属,甚至表现出如释重负的轻松。所以男子的反应,也算正常,在意料之中。

但是他接下来的举动,却在意料之外。男子说以前医生也这么说,吃惊,以前是多久以前?他掏出一张折叠的纸,半年前另一家医院的CT报告,那时候医生就明确要求患者住院活检明确诊断,但男子以母亲高龄体弱为由拒绝,带母亲离开。

看到时隔几月,扩大的病灶以及非常衰弱的老人,不由得想起冰箱里那只放坏的苹果。赵医生是一个绝对不喜欢浪费的人,对于还可以使用的物件、还可以吃掉的食物,绝不轻易丢弃。这不是简单的节俭,而是对世间万物的尊重。可以奢侈但不浪费,你可以点千元/位的豪华餐,也可以点20元/份的盒饭,但都要尽量吃光,吃不完打包,看到丢弃的食物总有犯罪的感觉。

于是出现这种情况:苹果买多了,最后一只拿出来看时有点不新鲜,不想吃又舍不得扔,便放回冰箱,过几天看更蔫一点,再过几天看有了腐烂的斑点,于是心安理得扔掉,少了内疚感。不知旁人有无类似经历,不独对于食物,也包括一些物品,虽然没啥用处,弃之可惜继续搁置,时间长远再丢弃就再不吝惜。

患者这次住院,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精神状况很差,病灶已多处扩散,即使穿刺活检明确分型也缺乏治疗价值,家属终于心安地接受肺癌,以及只能保守治疗这个现状,如同看到那只坏掉的苹果。他们说同村的某某,也是这病,手术化疗后病情进展还快些,才几个月就走了;而另一个人发现癌症后,不管它只吃中药,几年了现在还好好的。

实话实说,家属口中的这类现象的确存在,有些人诊断癌症后积极治疗,病情却快速恶化,而有些患者采取姑息疗法,抱着活多久是多久的态度,结果生存时间还长一些。这与心态、身体状况、病理类型、经济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是个例不具说服力,现代医学对癌症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大数据显示规范治疗的生存时间更长。

每个人接受的观点,是他希望接受的观点,不一定是最合理的观点。各种原因导致的结果,除了认知水平,更多受自身条件限制,比如这位患者,就有经济、子女照顾等原因。所以当医生告知各种利弊,患方权衡做出取舍的决定后,我们即使心中叹息,也会尊重他们的选择,甚至会给予一点肯定。如果可能,人人希望面面俱到,必须选择时都带着许多的无可奈何,没必要用道德的高标去评判,徒增他人的遗憾和内疚,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

我们以为患者子女,拖延母亲诊断治疗数月,已经对患者癌症晚期、病情进展、不良预后,以及医学回天乏力的现状有了正确认识,会理智地对待母亲疾病的痛苦。然而不是,他们表现出过度的关心,知道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寸步不离陪伴母亲身边。没有医学常识的人,零距离陪伴病重患者,会被他们疾病折磨的痛苦和不安的情绪吓倒,他们无数次找医生寻求帮助,医生不厌其烦告知疾病的无情,以及医学的无助。

医生对这位孝子很无奈,原因是他观察太过仔细:母亲咳嗽气喘、心悸心累、恶心纳差、乏力身痛等疾病不可避免的症状,他会反反复复找医生,甚至母亲睡眠中轻微身体的抖动、呼吸声大都惊慌失措呼叫。我们不明白,家属明明知道病情,并且签了拒绝抢救同意书,为什么此时表现得这样不切实际的过度关心?想起网络上一个名词“天边孝子综合征”,套用过来就是“临终前孝子综合征”。

产生这类“孝子综合征”的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仓皇,想要尽力弥补;二是害怕面对内心的谴责,急于表现寻求心安;三是受传统道德约束,不愿在亲人朋友、街坊邻居中留下不孝的骂名。

“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和子女,终有一场生死别离。如何让这种离别,成为一种自然规律,坦然接受,有淡淡的哀伤和思念,却无满心的遗憾和悔恨。唯一的方式就是: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绵长而持久的回报,不要像“孝子综合征”那样完成欠账似的突击。

趁父母还健在,好好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