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地名故事

版次:08    作者:2022年03月04日

当家桥

□达州日报社特约记者 郑景瑞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命运的容纳器,也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符号,凝聚着人们对这里的记忆。为打开达州东部经济开发区安仁乡地名的记忆之门,笔者与谭显均走进这里,挖掘那些口口相传、津津乐道的地名传说故事。

玉莲桥 顺水寨下有座小桥叫玉莲桥,相传为刘氏入川始祖刘道相之妻谭玉莲倡议所修建。

谭玉莲是谭廷圭的女儿,生于清朝康熙年间,娘家在乐山寺谭家院子。她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女人裹脚高峰时期,因此,谭玉莲从小就裹了脚。谭玉莲长大后与布袋冲的刘道相结婚生子。夫家与娘家之间有条名叫杠子的小河,却无桥可过。杠子河虽然河面不宽,河水不深,但要到对岸得涉水。谭玉莲带着儿女回娘家和回自己的家,每次都要解下裹脚布,打着赤脚,拉的拉、扯的扯才能过河,稍微不注意,大人小孩就要跌倒河里。如遇涨洪水,娘家再有急事也回去不了。

于是,谭玉莲向丈夫刘道相建议修建一座桥,得到刘道相及弟弟刘兴华的积极响应,决定修建一座石桥。说了算,定了干,乾隆六年大年一过,一大家子就行动起来,到顺水寨开山打石头,年轻力壮的还将打好的石头抬到杠子河边,备好修桥的石料。到了下半年枯水季节,正式动工修桥,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布袋冲里的这座石桥在春节前顺利建成。不仅如此,桥的旁边还立了一块四方碑。四方碑下压着娘家送布袋冲这片田地作陪奁的约据。

桥修好了,取个什么名字呢?大家想到了谭玉莲,她相夫教子,处事公道,持家有方,和睦邻里,远近有口皆碑,而且,修桥的事还是她最先提出的。刘兴华建议取名“玉莲桥”,大家异口同声说“好”。腊月十三踩桥那天,附近百姓纷纷前来祝贺。玉莲桥的建成,方便了周边百姓往来新宁的县城、普安场和本县安仁场、麻柳场。

二十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玉莲桥的四方碑被毁。2019年,刘启科等人重新修建,碑高1.68米,碑座0.40米,碑顶0.30米,总高2.38米。成为布袋冲里的一道景观。

——刘启科、谭显均讲述

布袋冲 乐山寺村有个叫布袋冲的地方,距离安仁场不过一两里路,这里山峦起伏,风景秀丽。说起它的来历,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传,清朝初期时,还没有布袋冲这个名字,只有个蔡家庄。这里田地连片,鸡鸭成群,炊烟袅袅,好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致。但由于年年战乱和瘟疫,蔡姓人家不知所踪。康熙三十四年,年轻小伙子刘道相被绑着双手,从湖南长沙府安化县常安乡被押到了四川达州明月乡。解绑后的刘道相看到的是荒山野岭,大片地方已被先期移民到这里的人占有,无处落业。为了寻找落脚点,在举目无亲的地方,他从早到晚走呀走,找呀找,天黑了,来到了乐山寺谭家院子,但又不好叫主人开门,便一直站在门外。夜深了,谭廷圭开门倒洗脚水,忽然看到一个人影,在这人烟少有的地方,不免心头一惊,为给自己壮胆,大声问道:“哪个?”

刘道相通过声音和微弱的桐油灯光,得知房主是个中年人,便回答道:“大伯,我是过路的,因天黑无法走,想到您这里讨个住宿。”怕不让住宿,他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

谭廷圭和夫人刘氏见刘道相面相温和,不像是个歹人,便同意留宿。第二天一早,刘道相向谭廷圭夫妇告辞后,不料天气骤变,顷刻之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刘道相无法动身,焦心不已:房子没有、田地没有,怎么能安生落业?谭廷圭夫妇通过头天晚上的打听,得知了刘道相的底细,也为年轻人着急,于是决定让地给刘道相,使其开垦谋生。刘道相感动不已,当即跪地连磕三个响头,改口称姑父姑妈。

刘道相从此开始了垦荒置业和打拼。他将谭廷圭夫妇让地中的一处灌木丛生、荆棘绕梁的瓦房进行了清理、维修,住房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由茅草房变成了瓦房。刘道相在打扫神龛时,意外地发现菩萨底座有个里三层外三层的油布包,包中“此地蔡家庄,在世者难逃,蔡化宁遗言”的油布字条,让他得知不少情况。刘道相不仅开荒种地,还将生意做到新宁县城和麻柳场,成为当地的能人,得到邻居们的好评。在媒人的撮合下,他成为谭廷圭的大女婿。结婚那天,谭廷圭根据蔡化宁所留油布包和赠送给女儿女婿地块的形状,命名此地为布袋冲,以此祈愿:一袋风调雨顺粮有余,二袋金银财宝年年增,三袋儿孙满堂源远流长。

——刘启科讲述

牛家洞 箭楼湾村有一个岩洞叫牛家洞,与原葫芦乡的新安洞相通。据说里面很宽,有十二坵田,呈品字形,每一坵田代表一个月,洞内的哪坵田无水,外面哪个月就发生干旱。

当地盛传,牛家洞里住着一位仙女,能干漂亮,很富善心,喜欢为周边的老百姓做好事。当地人遇到红白喜事,需要办酒席,差桌椅板凳和锅碗盆瓢等炊餐用具时,只要头天开好要借东西的清单,送到牛家洞的洞口,并在洞口前烧上一炷香,第二天一大早,要借的东西便出现在了洞口前。

牛家洞里的仙女,常人是很难见到的。牛家洞附近有一个单身汉,想仙女想得发疯,口水都流成三尺长,巴不得抱得仙女回家,做他的老婆。那天,单身汉得知人家要还东西,便早早地躲在洞口附近的草丛里,当他看到仙女从洞里出来,把所借东西往洞内搬的时候,一个箭步跑上前去,一把抱住仙女,顿时,冒出一股青烟,仙女不见了,单身汉也变成一块石头,石头将牛家洞洞口遮住了一半。从此,牛家洞里再也借不出东西了。

——谭显均口述

汇拢坝 安仁乡境内有条发源于开江县的小河,从东往西蜿蜒流到金鸡牌村,小河东南面有片平坦开阔地方,名叫汇拢坝,又叫外郎坝。

明末清初,安仁土匪、“八大王”张献忠、清朝政府在境内打仗,当地人或被杀戮,或逃亡他乡,十室九空。清廷决定从湖南移民到安仁。据说,安仁杨姓祖先杨胜爵是移民安仁郑姓祖先的外甥。杨胜爵本分老实,会吹羊角号;安仁郑姓祖先会打鸟枪。移民前两家商定,郑姓先移民到安仁,并为外甥占地,待郑姓落业安仁后,杨姓再移民,以杨姓吹羊角号和郑姓鸣枪为接头号。郑姓祖先来到安仁后,插签为界,占了杨家坪和郑家湾。

这天,杨胜爵带着家人移民安仁,吹起了羊角号。郑姓祖先知道是外甥来了,立即鸣枪,两家相汇于矮子桥边的坝子。人们把杨、郑相汇的地方叫做汇拢坝。由于郑姓祖先忘记了为其外甥占地,于是将杨家坪让给了外甥。

——郑庆才讲述

严马庙 “好个安仁大落槽,扬名不及严马庙。”民谚说的严马庙,位于顺水寨下,原安仁乡四村内,办过完小,培养了不少人才,今村以庙得名严马庙村。

传说,严马出生在大落槽的一户殷实人家,从小不爱读书,私塾老师怎么教他都不上心,没有长进,唯独喜欢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对舞枪弄棒最着迷。父母见此,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但都没有效果,伤透了心的父母后来也只得由他去了。几年时间过去了,严马武艺非比一般,比武时,周边无敌手。严马虽然是个习武之人,但很讲武德,从不惹是生非,也不欺负平民百姓,在当地很有口碑。后来,严马进了军营,因有武功,做了李靖手下的一名将军。

唐朝初年,开州蛮族老大冉肇则起兵闹事,在顺水寨设立大本营,左右两边山上建插旗寨、点灯寨、擂鼓寨,以对抗朝廷。李靖奉唐朝皇帝之命前来征讨。到达后,因严马是当地人,熟悉地形,李靖便委任他为先锋,率领小队人马从马屁股山往冉肇则大本营进攻,还没有到达插旗寨,就被冉肇则的蛮子兵发现。顿时,尖山寨点起了灯,插旗寨上旗帜飘扬,擂鼓寨上鼓声大作,严马被众多蛮子兵包围,左冲右突,虽有百般武艺,仍脱不了身,因寡不敌众,被斩首。李靖得知消息后,痛心不已,决心为严马报仇,于是在玉皇关大战冉肇则,取其首级,平定了冉肇则之乱。

后来,当地人为祭祀严马将军,修建了一座严马庙。

——鲁勇讲述

当家桥 安仁乡场后的杠子河上,有座修建于清朝的单孔石拱桥,叫当家桥。桥洞高3.9米、宽3.5米,桥拱石与桥墩之间有挡檐,厚度0.15米,场镇一方石砌11米长的延长线,桥面修建石栏杆,桥南立有石碑。说起当家桥的来历,源于一个动人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湖水荡漾,波光粼粼。很多年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湖水不见了,现出一片平地,成为了良田,人们便把这里叫作旧江湖。有个叫段家财的人来到这里,拥有了这片田地。他不怕吃苦,没日没夜地劳作,加上运气好,收获不少,渐渐发了家。成了富人的段家财,有块心病:结婚多年,年过四十,却无儿无女。有人对他说:修桥补路,儿女一大路,修座桥,做点好事,就会儿孙满堂。他信了,拿出家中的金银积蓄,请来匠人、帮工,开始在杠子河上修桥。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桥还没有建成。到了第三年夏天,一场大洪水,不但淹没了旧江湖,还冲垮了在建的桥。

眼见快要建成的桥成了这个样子,想想快要断炊的家,段家财病了。一个月后,段家财才从病床上爬起来。病好的段家财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典当出自己所有的田地、家产,搬出宽敞明亮的院落,住进简易的茅草棚,将典当来的金银继续用作修桥。当地乡民被段家财的行为感动,纷纷加入到修桥队伍中来,抬石头,架桥拱,堆泥土,夯桥基,人多力量大,桥很快就建成了。为记住段家财的功绩,人们把这座桥叫做当(长沙话当与段同音)家桥。

——谭显均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