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川东乡村美食(四)

版次:08    作者:2022年02月25日

臭黄刑凉粉

臭黄荆凉粉

臭黄荆凉粉,老家乡下叫黄荆凉粉。因为用臭黄荆制作的凉粉,实际上吃起来并不臭,而且还清凉爽口,自带一种天然的黄荆味道,人们自然地就把“臭”字给去掉了。

在乡村,每年初夏是制作臭黄荆凉粉的最佳时机。那些年,人们制作臭黄荆凉粉,都是沿用的传统加工方式,把采摘回来的“臭黄荆”叶子,剔除叶片中的骨梗和腐叶,用水清洗后沥干,盛于瓦钵中。将锅里烧沸的开水淋在叶子上,用一个小木棍快速地搅拌,使黄荆叶“溶化”成墨绿色的汁液,随后加入用干柏树叶或者稻草烧灰做的卤水点卤,用木棒轻轻地搅拌均匀,接着用细密的筲箕过滤掉叶渣,再将过滤出的汁液用纱布再过滤一遍,最后倒入一个抹了油的铁盆内,加入凉水冷却成形,一盆黄荆凉粉就做好了。冷却后的黄荆凉粉细滑如缎,色泽翠绿,口感清爽。在食用前,用刀将凉粉划成合适的小条状,并根据自己的口味拌入盐、姜、油、葱、蒜,以及辣椒等调味料,现拌现吃,口味奇特,口感舒适。

儿时,每当夏季来临,我们一帮小孩便会到山坡野地去找寻臭黄荆叶。然而,老家乡下属浅丘地貌,臭黄荆树一般都生长在高坎上或悬崖边,采摘臭黄荆树叶,有跌倒摔伤的危险,小伙伴们就手拉着手俯卧在悬崖边上,将臭黄荆叶采摘下来。拿回家后,母亲便利用中午收工在家煮饭的间隙,把黄荆凉粉做出来,拌上油盐和蒜泥,让一家人食用,也算是享享口福,改善一下生活了。

可以这样说,臭黄荆凉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细滑如水,入口即化,相比豌豆淀粉和红薯淀粉搅出来的凉粉,不仅吃起来嫩滑得多,凉性更足,而且还具有生津止渴开胃的功效,是其它豆类凉粉不可比拟的。

如今,乡村做臭黄荆凉粉的人少了。每年的夏季来临,我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去菜市场搜寻,如果有臭黄荆凉粉卖,我无论如何也要买几块回家拌着吃。只是佐料调味虽比那些年丰富得多,却总是吃不出当年那种味儿来。

红苕食品系列

在川东一带,红苕是夏季旱地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每当农历的九十月份红苕成熟之时,生产队就会将当天挖的鲜红苕按人平分到各户。那时,家家都在屋内挖了一个苕窖,我们把它叫着“苕坑”,上面用木板盖住能保温。但由于没有浸保鲜剂,时间久了,贮藏在苕坑里的红苕就会烂掉。为了减少损失,母亲会抽一早一晚,将红苕从苕坑内拣出来淘洗干净,切成片或剁成颗粒,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作为一家人一日三餐的辅助食物。

一般来说,母亲会把洗净的红苕切成片,均匀地铺在竹笆折上,如遇大太阳便把笆折抬到地坝头或山梁上,在地上放两根长板凳,把竹笆折搁在板凳上晾晒;有时也会把红苕切成条、斩成颗粒,在院坝里铺一张旧塑料薄膜晾晒。待晾晒干后,便装进一个有盖子的瓦缸里封实,以防漏气返潮。当秋黄不接的三四月份到来时,母亲便从瓦缸里倒出一些苕片或苕颗颗,放到石斗窝或石磨上揣细磨烂成粉,用来搅红苕面糊,做成红苕面汤泡。虽然没有大米麦面做的东西好吃,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能有这些东西吃,也算是不错的了。

那些年的小孩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母亲便会选择品种好的“南瓜苕”,放在锅内蒸熟后,划破切成条铺在竹笆折上晾晒,我们把它叫着“苕果”。苕果可以晒干了就吃,也可以与糯玉粒混合一起炒成“包谷泡苕果”,不但平时当作零食充饥,如遇家里来了客人,还可以上桌作为大人们的下酒菜。假若走人户去了某个亲戚家,如果有包谷泡苕果吃,也算是体面的待客之道了。

而用红苕做出来的食物最受欢迎的,当属红苕芡粉了。父亲把挖回来的鲜红苕放水里洗干净后,用挑水的木桶装上满满两桶,挑到大队的米面加工房,用柴油打粉机打成苕浆挑回家,母亲便在屋梁上穿一根绳子,把“摇浆”绑在绳子上,套上过滤的纱布帕,下面放一个瓦钵子,将苕浆舀进摇浆内,边掺清水边摇动摇浆过滤,直至从摇浆流下的水变清澈为止。

当红苕里的淀粉全部沉淀之后,母亲便会用木瓢舀干瓦钵里的水,用刀削去表皮上的黄粉,从瓦钵内把淀粉取出来,掰成小块铺在垫有布的竹笆折上,抬到太阳底下晒干。不得不说,晒干的红苕粉颜色白漂,手感细滑,用锅炕出来的“母狗皮”不仅可以拌肥肉炒着吃,而且还是逢年过节做酥肉、丸子的主要原料。

而今,川东一带的农村依然沿袭着种红苕的习惯,但几十年来,由于红苕品种的更新换代,如今无论做出来的苕片、苕粒、苕果,乃至于打出来的淀粉,以及用它们做出来的各种食物,总感觉没有当年的吃起香甜。

□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