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1年10月25日
赵伯诚遗照
他是少有的在病逝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的领导干部。赵伯诚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以共产主义战士的无限忠诚,把一切献给革命,献给党,直至生命的尽头。
参加革命英勇作战
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赵伯诚,1900年出生于渠县土溪镇赵家塝一个贫苦农家。为让身为独子的他能出人头地,从10岁起,家里省吃俭用供他读了三年私塾。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为了生存,种过田、当过学徒、经过商的他,却始终难以摆脱困苦。
正当赵伯诚进退维谷的时候,传来红四方面军进入通(江)、南(江)、巴(中)领导劳苦大众打土豪分田地的消息。赵伯诚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渴望红军早日打到家乡,解救穷人。1933年,红四方面军发动“营渠战役”,解放了赵伯诚的家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赵伯诚毅然投军参加了土地革命斗争,同年7月,他被选为乡苏维埃文书、文化委员,后任区苏维埃主席。10月,赵伯诚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之火燎原宕渠大地时,蒋介石任命四川军阀刘湘为“总司令”,抽调140余个团近20万人,对川陕苏区发动了“六路围攻”。红军收紧阵地,节节抗击,战斗异常紧张激烈。此时母亲病危,赵伯诚星夜赶回,安排好母亲后事,就带着苏维埃人员、红军家属等300余人,向佛楼寺(今属平昌县)前进。
到了佛楼寺,赵伯诚随后撤人员编入红九军特务营,任副营长。接着参加了佛楼寺战斗。
1934年2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赵伯诚和王营长率特务营配合红四军、红三十军一部,冒着鹅毛大雪,向暴露于马鞍山的敌第五路总指挥王陵基的第三师发起反击,直插敌警备第三路司令部,并将其副司令郝耀庭击毙。
4月,红四方面军集中兵力,撤至万源城一带。国民党军队在飞机的掩护下,分左中右三路向万源发动猛烈攻击,著名的“万源保卫战”就此打响。在白沙场一线设防的赵伯诚率领红军将士们,借助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轮番进攻,让敌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1934年10月,反“六路围攻”胜利不久,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赵伯诚被编入红三十军九十师二七零团任团政治处秘书。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为了积极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行动,决定西渡嘉陵江。28日晚,红三十军先头突击队乘茫茫夜幕,抢先登陆嘉陵江西岸,控制了要点。29日拂晓,作为后续部队的第二七零团赵伯诚等勇士们,驾船横渡奔腾不息的江面。船至江心,突然刮起一股旋风,船头撞击浪峰,浪水涌入船舱,眼看有沉船的危险。水性好的赵伯诚见势不好,箭步向后,双手帮舵工稳稳撑住,战船破浪前行抵岸。赵伯诚身挂大刀,手持长枪,在二七零团密集的炮火掩护下,与第八十八师两个团攻占了飞虎山、高城山、美年山等制高点。红军乘胜猛追,仅一天就向前推进70余里,全歼刘汉雄部一个旅。随后,红三十军在红九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占了剑阁。
迈步长征千难万险无所惧
1935年8月,赵伯诚奉调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第二六八团政治处任秘书,随右路军长征北进。
1935年10月,部队过草地,赵伯诚突然打起摆子(疟疾)来,浑身发抖,时而热得烧心,虚汗直冒。他以惊人的毅力,仍然鼓励掉队的战士“爬也要爬出草地”。一天,一个掉队的战士饿晕了,一头栽倒在地上。赵伯诚望着那张蜡黄的脸,眼角湿润了。随手从自己袋子里抓了把炒面,和着水给他灌下去。不一会儿,那位战士醒过来了。赵伯诚将他扶起,缓缓前行。
赵伯诚和战友们就这样以惊人的毅力战胜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有时还会遇上一些小的战斗。一次,一支二三十人的敌人骑兵,凭着地熟、枪法准的优势,向赵伯诚他们袭来。赵伯诚与覃排长交换了一下眼神,率20多名红军战士一齐扑向半人高的草丛,对准高头大马齐射。敌骑兵人仰马翻,死伤过半,余下的落荒而逃。
长征途中,由于张国焘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雕宣布另立“中央”。继绥崇丹懋战役之后,11月中下旬,赵伯诚又参加了百丈关大战。激烈的战火驱走了他们两月来连续行军作战的劳顿,历经7昼夜的生死搏斗,红军歼敌1.5万余人,自己也遭受重大损失。南下碰壁,张国焘不得已于1936年2月第二次北上。红军再次翻越了海拔4500米的夹金山。接着从丹巴至道孚,翻越5000多米高的“鬼门关”——党岭山。赵伯诚和战友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硬是闯过了“鬼门关”。
赵伯诚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三过雪山草地,履险如夷,走过了这段最艰苦的行程。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10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向西渡过黄河。随后第九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河东敌情变化,计划终止执行。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会师。中革军委命令渡过黄河的部队称西路军。
赵伯诚随部渡过黄河后,迅即迎击前来阻击的“黑马队”,运用朱德总司令在长征中传授的制服敌骑兵的战术,一齐开火。敌骑兵人仰马翻,掉头逃窜,战斗中,赵伯诚一连击倒两头彪悍的高头黑马。
1937年1月23日,西路军因受强敌围追堵截,被迫集中到张掖县境南北长16里,东西宽3里,有大小四五十个土围子的倪家营子。1万多红军就坚守在这群土围子中。敌人6个步骑兵旅和民团共7.3万余人,蜂拥而来,将围子团团包围。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在师长熊厚发的指挥下,迅速构筑工事,准备战斗。赵伯诚跟随第二六八团政委徐书金坚守在阵地的西南方向。
第二天拂晓,当赵伯诚所在连队刚挖好枪眼,敌人以两个旅的兵力向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阵地猛攻。猛烈的炮火轰击之后,密密麻麻的敌军猫着腰冲了上来。当敌人进到离阵地二三十米的时候,师长一声号令,第二六八团的勇士们跃出工事,手榴弹像雨点般地掷向敌群。赵伯诚眼冒怒火,冲入敌阵,一口气砍翻马匪数人。顽敌两度从侧翼攻入倪家营子,第二六八团和第二六五团一寸土、一个围子的争夺。一时步枪发挥不了威力,就改用手榴弹,进而用大刀劈杀,直至天黑敌人退出村子方休。经20多个昼夜的血战,西路军毙敌近万人,自己也伤亡了4000余人。
在回师东返的路上,赵伯诚一路昼伏夜行,宿荒野,食草根,装乞丐,扮工匠,吃尽了苦头。历经40多个险恶的日日夜夜,于6月在甘肃镇原找到了自己的队伍。1937年赵伯诚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投身后勤保障再立新功
到了延安后,赵伯诚受到“张国焘手下败兵”的冷遇,降职为中央警卫营第四连文书。他坚信“母亲总是爱孩子的”,误解也是暂时的。
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为解决经济困难,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组织兴办经济实体。1938年3月,中央军委警卫营成立合作社,创办了“民兴号商店”,赵伯诚服从组织安排担任经理。他经常带队乔扮成商人,克服重重困难,到山西、河北等敌占区购买粮食、药品、日用品等物资,保障了军委首长和根据地机关干部的吃穿住行等生产生活需要。
1940年初,赵伯诚成为抗大第三分校第六期学员。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反动武装包围延安,经济封锁锁住延安。学员们响应党中央、毛主席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大生产运动。1941年3月,赵伯诚任军委一局四科副科长。未及两月,升科长。没多久,升任军委办公厅总务处副处长、生产处处长等职。从此投身后勤保障工作。
延安整风期间,军委直属机关经济大检查中,赵伯诚以其显著的工作成绩和高品质的政治素质,得到了时任政治部主任陶铸等领导的大力称赞。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防止国民党军队掠夺胜利果实,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干队”,负责东北地区的建设。1945年9月,赵伯诚离开延安,随“东北干部队”开赴东北战场。
到达热河军区供给部后,赵伯诚不到两月就在朝阳组建起了办事处,并在距敌很近的义县、朝阳、凌源等地抢运回了大批物资,为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1946年1月,赵伯诚到赤峰从苏军手中接收刚刚组建的热中军分区,任供给处处长。在那里,他兴办被服厂、商店和运输队,为部队筹集了大量的粮食、药品、布匹等物资,多次出色地完成了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1949年4月,全国解放前夕,国家需要大批的干部,赵伯诚被抽调到北京,担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总务部部长,负责将3.5万多干部输送到南方各接收城市,开展城市接收工作。11月,赵伯诚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代表,前往湖南浏阳参加陈明仁起义部队的民主改造和后勤建设工作,并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的该部五十二军担任供给部部长,后又在二十一兵团组建的后勤部任第一副部长、部长。
1951年11月,兵团编制撤消,赵伯诚任四十九军后勤部部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赵伯诚奉命准备入朝作战,并编入东北空军序列,任东北空军后勤二分部部长。
1955年4月,55岁的赵伯诚被调往大连创建解放军一七七疗养院(今空军大连疗养院),任院长兼政委。期间,他率先垂范,带领干部战士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将“荒山秃岭一面坡”的疗养院建设成了鸟语花香、景致幽雅的疗养中心,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元帅先后到这里疗养。
长期的后勤领导工作,千千万万的钱财要通过赵伯诚的手,而赵伯诚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新老战友都赞他是“公私分明的红管家”。1956年赵伯诚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1960年,赵伯诚光荣离休后,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晚年生活。1966年12月,因患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他的骨灰被送进了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1967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根据赵伯诚对革命的贡献,批准他为革命烈士。□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谯继
(本文参考了《党史博览》《为中国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达州儿女》等文献。照片为市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