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1年10月20日

(上接第8版)

那么,建文帝朱允炆自1402年战败出逃,到隐居达县龙滩乡中山寺,再到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年)“驾崩”,长达近50年的漫长岁月里,落难的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真的像多数研究者推测的那样,遁入空门,看破红尘,一心向佛,直至病逝?

对这一点,我认为尚有商榷之处。

我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不仅没有甘愿“服输认命”,恰恰相反,他一直都心怀“夺回皇位”的复辟梦想。至少,在隐居中山寺之前的那段逃亡岁月,是有一腔“东山再起”壮志豪情的。

事实上,类似建文帝的例子并不少见。譬如民间广为流传的骆宾王、李自成不都是像建文帝一样,危难之时无奈选择了削发为僧,遁入空门,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套路?连翼王石达开,不也是传说天京陷落若干年后,还有人曾在西南蜀地的大山某渡口见过翼王,英姿依旧,手持一柄铁伞么?建文帝能克服千难万险,煞费苦心逃至天远地远的蜀地,躲在一个荒凉偏僻的山区隐居,难道他不是抱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权宜之策?答案是肯定的。

清人赵翼撰写的《廿二史札记》中引用了建文帝的《新月诗》: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很像是诗谶。

《明史纪事本末》中载有建文帝的另一首诗: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诗中同样流露出朱允炆渴望复辟的心迹;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晒甲山西面岩壁上的“红崖天书”,长约百米、宽3米、高约10米,数百年来无人能识,经国内古文专家悉心研究多年,于2015年终于破解全文,原来诡谲神秘的“红崖天书”是用已经失传的仡佬古文字书写,成书于永乐四年(1406年),内容是一篇建文帝讨伐燕王朱棣的《伐燕诏檄》,全文如下:燕反之心,逼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甲天下之凤凰(御制)。

由此可见,朱允炆在逃亡天涯之际,仍然对朱棣篡位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报家国情仇,这就是他推翻朱棣政权的誓言!

这也更加符合一个被赶下皇位的落难帝王的复仇心理。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这一年也是朱棣在派人追缉朱允炆始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第十八个年头。这座建在北京城中轴线上制高点的瑰丽璀璨的绝世宫殿,处处闪烁着对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无限的炫耀之光。

可以想象,600年前以天子自诩的永乐帝朱棣登上万岁山,欣赏着这座属于他的紫禁城时,虽然全然不知朱允炆早在18年前就以一篇《伐燕诏檄》隐晦地传达出要向他讨回公道、夺回皇位的铮铮誓言,但他傲视天下的目光里,一定会掠过一缕不祥的阴云——他永难安宁的灵魂深处一定反复闪现过复仇的建文帝带着千军万马轰然杀入京城的不祥幻觉。这是心虚的篡位者永远无法根除的心腹之患,也是他一生中无数次被惊吓出一身冷汗的夜半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