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1年10月15日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说:“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人淡如菊”,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样淡泊;人的操守、风节如同菊花一样高洁。
菊爱秋风喜阳光,人淡如菊者,无不心存阳光明媚,胸怀清风明月。大儒王阳明,一生光明磊落,追求良知,立德立功立言,从阳光少年做到阳光青年、阳光中年,直到临死仍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伟男子也是爱花之人,他的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500多年了,还没有几人参透此言。
诗人林徽因说过:“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菊性恬淡,太肥的水土难以生养;菊傲秋霜,不喜生在热闹之地。因而,淡泊名利之人,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看轻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富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做到人淡如菊。倘若心中满是金钱物欲,被名缰利锁捆得死死的,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肥油,每条血管都布满污垢,心房那丁点地方挤得满满当当,哪还有地方去修篱种菊?“人为物累,心为形役”,是生活的最大悲剧,稀里糊涂就交待了一辈子。
菊不爱张扬,低调内敛,人淡如菊,乃隐士之风。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道家哲学思想。意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其实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修篱种菊,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与淡定。钱钟书夫妇虽常年居住在京城繁华之地,但却深居简出,无意应酬,爱在家里读书写字,研究学问,比那些终南山的隐士更像隐士。人淡如菊者在哪里都能隐得住,隐得长久,而那些假隐者即便住进终南山的洞子里,也日日惦记着朝堂魏阙,盼望着像卢藏用那样走通终南捷径,做“随驾隐士”。
菊看似低调沉稳,其实是很有性格的花,孤傲清高,坚贞执着,不落流俗,霜越大越要怒放,即便最后僵死枝头,也绝不萎谢于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是故,受到许多爱好者的欣赏,尤其自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世后,更是名声大噪,美誉迭增,以其遗世独立的从容,清丽脱俗的优雅,淳朴天然的淡定,昂然跻身梅、兰、菊、竹四君子行列。
菊喜平和,最忌戾气,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做到人淡如菊。
那些天天生活在仇恨中的人,处心积虑地算计,睚眦必报地报复,时时备受煎熬,度日如年,只会在心中播种蒺藜和毒刺,扎痛别人也扎痛自己。欲达人淡如菊的境界,需要有仁义的土壤,兼爱的气候,良善的营养,加上美与知识的熏陶,还要精细的呵护,心中之菊方可茁壮成长,花开盛艳。
夸一个人如花似玉,艳若桃李,貌美如花,玉树临风,风度翩翩,仪表堂堂等,都是很不错的评价,令人愉悦得意。
但在我看来,如果夸一个人“人淡如菊,心素如简”,亦即是夸其疏野淡泊、独标傲世,夸其清奇脱俗,心地澄明,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则是更为难得也更高的褒奖。
“人淡如菊”是清得秀丽脱俗,雅得韵致天然的一种。看一个人,若是慈眉善目,满面春风,笑颜如花,脸上带着从心底升起的欢喜,甭问,他一定悄悄地在心里修篱种菊,花开灿烂,从心里绽放到脸上。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和执着、拒绝霸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执着。少的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这样的淡,淡在荣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诱惑之外,却淡在骨气之内。这样的淡,能够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击破纷扰,洞察世事,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人淡如菊”是一种平实内敛、拒绝傲气的心境。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内敛和朴实。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是每个人的激情都是一刹那的事,生活终将归于平淡,人终将归于平淡,一如平实淡定的菊花。
人淡如菊,不是淡得没有性格,没有特点,也不是“独傲秋霜幽菊开”的孤傲和清高。
经过了世事的纷乱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岁月刻在人的脸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滚滚的红尘已经将细腻柔软的心磨砺得浑圆。这种浑圆不再有绚丽的光泽,这种浑圆就是一种淡然、朴实,它不张扬、不喧嚣、不妖艳,不再作年少时的无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会手高眼低去投机。这种淡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平实,它丰富而不肤浅、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从。
“人淡如菊”可以描写不居功自傲的人,平实朴素,淡泊如菊,理性的人。
修篱种菊,源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个真正的精神上的隐者,可也并不执意非住在深山老林去茹毛饮血不可。弃官不做后,他就直接归隐田园,每日里耕读、饮酒、写诗,自得其乐,甘之如饴,成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派,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如果有菊在东篱下可采,有南山悠然可见,固然是得天独厚,浪漫潇洒,令人向往;若没有这个条件,身处闹市,蜗居斗室,甚至关在不见天日的大牢里,同样也可以在心里修篱种菊,悠然南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淡定。曼德拉在南非监狱关了二十七年,始终心态不变,神清气朗,每日看书写作,磨砺心志,终于拨云见日,走出牢笼,大显身手,叱咤风云,书写了人生的辉煌。这也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东晋以降,“东篱”便成了菊花的别称,诚如林妹妹所言“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愿我们都能朝着人淡如菊的境界抵近。
□陈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