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2021年09月17日
四十年前的月亮,比今天似乎更大更亮些。月光通过桂花树的枝叶,洒进农家大院,住房、牛棚、风车、人都像被美颜一般,朦胧而恬静。
中秋时节的傍晚,是大人、小孩儿都盼望的时刻,眼巴巴望着太阳落了山,赶紧拎出一桶水来,均匀地泼洒在石板地上,这样院坝会凉得快一些。等石板地上的水蒸干后,家家户户开始搬出自己的纳凉神器来,老人有凉椅或藤椅,小孩有冷床或凉席,还有的人家会拿出晒粮用的栏盘来。硕大浑圆的栏盘是孩子们的最爱,一次可以睡四五个孩子。月亮升上来了,空气不再如白天酷热。劳碌了一天的农人们也闲下来,提个板凳来到凉床边,开始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老人悠闲地摇着蒲扇,孩子们在院坝里嬉戏、追逐。桂花的浓郁香味,在空中弥漫。
最盼望的是中秋节,不是因为那夜月亮最圆,小孩子心心念念的是赏月时的点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月饼是奢侈品。一个小小的薄薄的月饼,必须用刀切成很多个小块,每人分得一小块。那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感觉,刚在舌头上打个转就没有了。这时奶奶会端出第二样点心:醪糟,这个可以管饱。川东地区的醪糟,在别的地方也称为米酒或者酒酿,是糯米经过发酵制作的美食,有米的软糯,有酒的醇香,多吃甚至会醉。那个年代的主妇,几乎人人都会做醪糟,而我奶奶的手艺特别好。她能够不受季节和气温的影响,一年四季都做出醪糟来。这已经很牛了,她做的醪糟味道还特别好,甜得像蜜,香得似花。中秋夜,吃饱了醪糟的孩子们挤在凉床上,奶奶摇动扇子,一遍又一遍地给我们讲广寒宫、嫦娥、吴刚和桂花树的故事。我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那醪糟的甜、桂花的香便溜进我童年的梦里。
今年中秋节前,有远方的朋友来访,陪她四处走走看看,都觉平常。我想,亲手做一次醪糟,用当季的桂花做成桂花酿待客,也许会不一样吧?我凭着记忆,复制奶奶当年做醪糟的过程:先将糯米和饭米按2:1的比例和好,淘米备用。采来一小捧金桂花,洗净备用。准备好一只蒸锅,将淘好的米松松地平铺在蒸格上,大火蒸熟成米饭。倒出米饭,晾凉,撒上酒曲,再拌入洗净的桂花花瓣。雪白的饭粒里点缀着金灿灿的桂花瓣,白的更白,黄的更亮,饭香和着花香。将拌好的米饭装入盆中,压实,米饭中心留一个小圆孔,一元硬币大小。盖好盆盖,在盆子旁边放两个热水袋,再用棉被将盆子和热水袋包裹起来,就可以静等它发酵了。大概二十四小时后,有淡淡的酒香从棉被中透出来,揭开棉被,打开盆盖,浓浓酒香扑鼻而来,桂花酿成功了。观之,白得透亮的是米酿,橙红沉郁的是桂花;嗅之,浓烈的是酒味,清幽的是花香;尝之,软糯甘甜,入口即化。朋友连连称奇,赶紧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我也挑了一张发到朋友群中,标题:试验成功!
是夜,与朋友漫步滨河路,月光如水,花香袭人。一群孩子踩着滑板,从我们身边飞速掠过。广场上有几个小青年摆弄着架子鼓、电吉他和音响,边弹边唱。今日的桂花酿还有四十年前的美味,但今日的国泰民安、繁荣富庶却是奶奶当年无法想象的。愿奶奶安息,愿岁月静好,愿桂花酿的醇香代代相传。
□肖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