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时,回眸原乡花自开

版次:08    作者:2021年08月20日

(一)

离乡远行,置身林立高楼已有多年,虽知心安之处是吾乡,在独处时,总爱让情感抵达原乡,犹如花朵次第盛开。

身居高楼,却是偏安一隅,喻为角落,并非自谦,于我而言,喜欢独处,与寂静对峙,不由自主地凝聚远离的泥土气息,成为心灵中的雅致,只为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奔赴,如今才明白离开乡村的豪言壮语,苍白无力,惭愧不已。

天涯有芳草,天下就有家园。有人说过:作家的任务,就是心灵的回乡。当下的书写,乡思、乡情、乡愁等构筑成文学上的光辉,以及艺术家们的智慧挥洒,把心灵的原乡分解成情感丰富多彩的表达,让情感的审美价值观得以升华,一起畅想而深思,与君相遇,既为悦己,也为悦人。

当下,乡村渐次美丽,楼房越来越洋气,环境愈来愈优美,一幅绚丽的乡村境况,怎不感慨万千,却也难掩对陈旧破败的老房子被荒草包围的深沉感叹!

独处时,我总在想,让乡情成为心中的雅致。感觉有许多镜头在眼前浮现,因为手机,让远在天涯近在眼前的零距离;通过语音,听到乡音未改;打开视频,看清容颜是否苍老……但我觉得,再高端的技术,无法代替情感的甜蜜,情怀的温度。

(二)

独处时,唤回淡忘的记忆,也许是我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守望。因而,以一种初心寻觅情怀的曲折路径,轻松愉快地向往一种精神,渐次抵达内心深处的村庄田野,把忆念的真情置于心灵高处,对逝去清贫生活的朴素而尽情收藏,忆念炊烟,清风徐来,心已回归。

独处时,情归何处,只为乡情里的一份雅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的一种古典的生活情趣。也许,你我在翻阅人生过往的记忆,乡情一定会增添生活的内质。

细想起来,乡情虽是一种共性的情感疾病,但作为一剂良药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里,由此转换为一种崭新的情怀馈赠,隐隐飘香。因此,在精神层面上,独处时的特点,追求的是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而非奢华的生活方式。独处时,情归何处,更多的是隐含着一种精神和文化,其次是淡泊闲适,淡泊是一种境界,闲适是存托淡泊的一种智慧,构成一种从容与轻松。

独处时,也许忆念成为诠释情归何处的含义,享受的是宁静而充实的生活,而不是过着庸俗的时光;回味的是大汗淋漓拼搏的岁月,而不是杯盏交错的霓虹闪烁;摒弃怨声载道或愤世嫉俗的态度,在内心深处铺展一幅不懈奋进的画面。

(三)

独处时,无论情归何方山水,要有一种自我醒悟的镇定。

人到中年,喜欢独处,正是因为经历了风雨,也感受过彩虹,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已经坦然面对;什么名缰利锁,什么富贵荣华,深刻理解先贤们留下的不朽哲思,顿悟“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纷繁中隐含的简单之理;感慨“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知足常乐,终身不辱。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的顿悟而深思,会觅到走向心中桃花源的路径。

独处时,即使在某个角落里寂寞,会遇见一缕自我慎思的星光,告诫自己“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见。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独处时,情怀散漫飘逸,无拘无束,是坐在老家街沿上的怡然,深知“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独处时,回眸在村口那棵老黄葛树下的童趣,感叹“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独处时,理解“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独处时,浅吟“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独处时,低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并非“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

独处时,虽有几分多愁善感,却属于心灵的原野。在兴趣中找一份喜欢,在喜欢中找一份感受,不为偷懒不为用功,只求得片刻宁静,愉悦神经而已;约三五好友相谈甚欢,哪怕桌上只有咸菜花生米,也可小斟小饮;喜欢书法,看上的书家,胡乱几笔,只为寂而不寞;喜欢奇石,去山溪沟壑捡来,放在窗台,只为无聊时的观赏;闲暇看书,不刻意选择,读得杂看得宽;写诗作文,想写就写,不强迫,不硬来,不急功近利。

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远离灯红喧嚷的普通人所崇尚的生活状态,与大多数人向往的最美好的生活理想,有所差距,不一定呼应,也许有一点相辅相成之理。

(五)

有人说,独处时,情归远山之外的田野、河流之上的村庄,源自心灵对原乡表达的一份孝道。

余光中是一位“以乡情之诗撼动亿万中华后裔”的诗人,“乡情”又是人们念念不忘、无可怠慢的精神火焰、心灵魂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对一个广袤抽象而难以细致描绘的土地,却被心灵的渲染所展开故乡的风花雪月,是席慕蓉惭愧地对故乡进行新的诠释。

如果在书案上放置一册书籍,一把古琴,一支竹笛,一盏茶具,专注一个瓶子一束灿烂开放的剪插花卉等,随后把清茶换成铁观音,只要是自己原意的喜欢的,让乡情于寂静中,盛开的一缕馨香。

其实,在独处时,可以回想擦肩而过的熟人朋友,这时可以客观冷静正视,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知的人,梳理你听到的表达:很忙很忙,忙得心身疲乏、忙得不知所云,忙得心灵苍茫、忙得精神交错。你觉得自己也很忙吗?将这些生活碎片进行打理,在思考中,让心沉静吧。

独处时,可以理直气壮地诘问世间情为何物?当下的我们多么期盼获得时间的馈赠,恩赐一种诗意的空间。当独处时,让心中盛开雅致的花朵,即使在一个角落里隐隐飘香,正如南怀瑾所言: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六)

在当下,许多人与我一样,只为心中期许,求得生活美好。从乡间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内地山川到沿海江河等地客居或久居,而富足的物质就是提高生活的本质,但乡情能否成为这个时代一个精神标签呢?答案对否,自问自答吧。

最忆是原乡,只为乡情依依,是谁独创的生命哲学?古代大多远离原乡做官之人,年迈告老必然回乡,也是古代大多文艺作品对回乡的信念传承,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缘由之一,怎不让今人敬仰而赞扬。独处时,若会陡生一份强烈的情感,只为给自己身处繁华喧嚣的当下,添上一缕清爽洁净的色彩,温暖自己,静以修身。方显神清气定,精神昂扬。

如果把异乡认为原乡,只求心之念念。在“富贵不能尽享,贫贱不可自欺”之间,把独处时的乡情作为底色,便会清晰看见来自何方,将会去何方的初心。

独处时,情归何处?如果回眸原乡,站在高楼之上,伫立一个不经意的角落里,点燃香烟,凝望天空,把乡情当作一份真情分享给异乡。此时,看见心灵的原野上,不仅花开四季,还感受在耕耘心田。

□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