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1年08月13日
□黄山
鲁迅一生颇具反传统斗士色彩,然而面对自身传统家庭的背景,作为家庭里的儿子、丈夫、兄长、亲戚的他在很多方面选择了妥协、隐忍和退让。妥协、隐忍和退让的底色是真实的爱、热量充盈的温情和丰富的人性内涵。他在做“孝子”“好丈夫”“好兄长”“好亲戚”和新文化运动思想家之间,努力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鲁迅家书》收录鲁迅致母亲鲁瑞信50封,致弟弟周作人信19封,致许广平信78封,致亲戚信3封。相对于其他内容的信件,鲁迅的家书更真诚感人,少客套话、少应酬腔。从《鲁迅家书》出发,能洞悉鲁迅多彩的内心世界,认识一个丰富的鲁迅。
很多人熟悉鲁迅挺身而出为社会正义奋笔疾书的形象,也对鲁迅那些像锋利匕首和投枪般的文章肃然起敬。但很少有人知道,鲁迅也有温情脉脉、儿女情长的另一面。
鲁迅家书就是鲁迅同最亲近的人交谈。读鲁迅家书,就等于历史重现,读者潜入到了鲁迅的身边和家里。读鲁迅家书,有利于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作品。
读鲁迅家书,会发现,一个人的孝顺之情、亲情、爱情、友情与他的深刻思想、反思精神、批评世俗、针砭时弊并不矛盾,或者说,看到的是某种完美的结合、融会贯通、润物无声。
我在想:要有怎样丰厚宽广的内心世界和如椽之笔才能把这些看似格格不入的文化情感的“纠结”春风化雨跃然纸上?
从《鲁迅家书》150封家书里,不但能从一个侧面更贴切地了解到鲁迅的性情、个人修养、思想、感情、价值观和审美倾向,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更理解了鲁迅时代一个人对传统婚姻枷锁的挣扎和无奈。鲁迅对包办婚姻的“表面顺从,实则反抗”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
从《鲁迅家书》里多达78封致许广平的信中,我们按着时间顺序一路领略了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情感历程,他们一起经历的种种生活坎坷和社会舆论的风风雨雨,令人动容。
在鲁迅致母亲鲁瑞信中,鲁迅的孝顺、细心充分表现出鲁迅的家庭责任感,也是他身上挥之不去的传统美德使然。作为大孝子的鲁迅很清醒:父亲早逝,母亲守寡含辛茹苦抚养几个孩子,实在不易!他作为长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帮助母亲分担家庭责任,照顾两个弟弟。
在鲁迅致弟弟周作人的信,多涉及文学、学术问题,手足情深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家书》里的鲁迅,少涉政治,并不是有些人心目中的“每时每刻都在同反动派战斗”的“永远的硬汉”形象。他的生活,既是孤独的、痛苦的、冷峻的,又是丰富多彩的、幽默豁达的、情意绵绵的。他的孤独,只是“人群中的孤独”。他的痛苦,只是唤不醒“铁屋子”里的人们的痛苦。他的冷峻,是对国人的国民性的深刻了解之后的清醒。
鲁迅是懂得迂回作战的,何况家书又不是与谁“作战”。有分歧有不同意见时,该据理力争的据理力争,该含糊妥协的含糊妥协,该开玩笑就开玩笑,该鸡毛蒜皮就鸡毛蒜皮,该说废话就说废话,因为家书不能像写文章那样犀利,那样锋芒毕露,读者是自己的亲人。如1936年2月15日,鲁迅抱病给在北平上中学的侄儿阮善先回信辅导作文,信中告诫说:“《自命不凡》(阮善先的杂文习作)写得锋芒太露,在学校里,是要碰钉子的。”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鲁迅家书里,也有晦涩难懂之处,有的是隐喻,有的是他与许广平之间的“暗号”。作为读者,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从1925年称呼许广平为“广平兄”,到1929年的“乖姑”“小刺猬”。鲁迅的落款也由“鲁迅”“迅”,到“你的小白象”。
总之,鲁迅家书中透露出的气息,有庸常的琐碎,有灵魂的沉郁,有悲愤的倾诉,有柔情蜜意的欢欣鼓舞,有循循善诱的心语,有语重心长的人间情怀,有纵横捭阖的高谈阔论,有窃窃私语的真知灼见,有家长里短,有儿女情长,有真性情,弥足珍贵。
掩卷深思:鲁迅是个文人,是个思想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是“反抗黑暗”的英雄,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更是一个铁骨柔情、有生活情趣、充满人情味儿、有人之常情、有家庭责任感的丰富的鲁迅。这才是真实的、有温度的、伟大的人间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