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孤独

版次:11    作者:2021年07月23日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你我坐在一起,却各自玩着手机。诚然,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在移动通讯大行其道、“低头族”被“精神鸦片”荼毒的当下,有没有一个时刻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放下手机,回到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中?如果有的话,那一定是吃小龙虾和撸串儿的时候。

夏夜凉风至,街角路边摊,一盘盘小龙虾合乎时宜地跳上餐桌,一串串噼里啪啦的烤五花肉夹着蒜瓣儿走进胃里,常伴尔身的手机突然被嫌弃,锁屏搁置或关机无暇顾及。那个曾躲在屏幕背后、活跃在群聊中的你,开始变得滔滔不绝,语无伦次。

不惧龙虾之滚烫,只为让一口烤五花肉于齿间绽放,剥离,利落干脆;撕扯,酣畅淋漓;吮指,意犹未尽。在这里,忙着和食物打交道,与友人分享感官刺激,哪里还有时间碰手机?真是“千里之虚拟社交藩篱,毁于此刻一顿龙虾烤串”。

道近况,诉衷肠,这不比在朋友圈竖“大拇指”要来得更加真实?推杯换盏,言笑晏晏,这样的声音多久未在你没有“容易”二字的成年人世界里响起?嬉笑怒骂,或毫不顾忌,这样的恣意在你生命里曾出现过几次?

有人说,孤独是宿命,早已刻进了我们的DNA中,你看马尔克斯就这样说过,“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马尔克斯的孤独“宿命论”来自于对马孔多小镇遭遇现代文明冲击,陷入孤独死循环的深深忧虑。在那样的“永恒和轮回”里又何尝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影子?从排斥孤独到习惯孤独,因无法冲破内心的“天花板”,最后干脆爱上孤独,这是可悲的。虽然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被既定,但却成为了我们这代人的当头棒喝。品咂马尔克斯“宿命论”的意义就在于我们要应该如何规避这一灾难,将这一时代弊病及时诊治。

承认孤独,但绝不放大孤独;享受独处,但更珍惜相聚时光。要知道,除却孤独“基因”,人定胜天、战无不克的民族精神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在这场“基因鏖战”中,倘若无法招架“孤独”的庞大势力,别怕,咱还有小龙虾和烤串加持,助你冲破“天花板”一臂之力。

对于干饭,我们是认真的;关于夏日“限定”,我们是心心念念的。然而,与其说我们惦记那一口“心头好”,倒不如说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渴望回归生活本位,回到与老人促膝长谈的常态中去,回到与兄弟姐妹对床桌畅饮的缱绻中去,因为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孤独。

虾壳叠罗汉,嘴角沾油渍,指甲缝里的花椒粒,海马体分泌过剩的多巴胺,皆是这场以孤独为劲敌、以热络情感为目的的盛宴之残留记忆,它让曾疏离生活的你开始振翮,勇敢地告别画地为牢的虚拟社交,走入烟火气,与多姿多彩的生活再次相遇。

五花肉,千层肚,呼儿将出换美酒,最美的风景于咫尺,最爱的人在身边。这次第,你还敢说人间不值得?呵,人间可真是太值得了!

□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