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1年07月23日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最初的品质,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和善没有恶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历经世事的磨练,能始终怀揣一颗“善”的种子是难能可贵的。
母亲在我们心里是一位典型的“大好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家里我们喜欢称呼她为“太平洋警察——管得宽”。她没有惊人的善举,但往往是生活的点滴影响着我们,我人生词典中有关“善良”的诠释都是在她身上读到的。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家在小镇的车站开了一家饭店,每当凌晨四五点总会听见扁担咯吱咯吱奏出那富有节奏的旋律,仿佛一天便从那个时刻开启。来自附近乡村的赶集的人们,单肩挑着一大篮菜,一前一后如同挑着希望,早早地来到大桥下面找摊位。我们家的饭店也会随着门前的脚步声而开门营业。母亲很勤劳持家,热情好客,但总会区别对待客人。就拿煮面来说吧,对穿着很朴素的顾客总会盛上满满一大碗,好像一不小心面就会溢出来一样。而给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人煮的面条,则是平平的一碗。我问母亲为何这么做?她告诉我那些穿着朴素的人很辛苦、费体力,所以吃得多就多煮些,而那些穿着西装革履的人可以少煮些;因为他们挑剔,少了可以再添加,多了吃不完浪费了。正是母亲恰到好处的分配,那时候的饭店总不愁顾客,或许也是因为母亲是从大山里来到镇上,在她骨子里透着一份朴素的善良。
记得有一次,一位古稀老妇人路过我们家,天黑了老人仍要执意赶路。几番留却没留住,母亲硬是从家里追到大桥下给老人20元钱做盘缠。那时我总会不理解地问“你为什么总是那样,你不需要钱吗?”母亲只是淡然一笑,现在想想,母亲的善良或许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种给人力所能及的关怀,可以照亮黑暗给人以温暖。
前些年,我遇见一位小学同学,她问到我母亲近况。从她的讲述中我才知道一次同学从家里背了一背篓土豆从老远的村上到镇上来卖掉换学费,刚进场口,背篓里的土豆就被我母亲买下了。她说我母亲被她的幼小懂事而感动,事隔二十多年同学对我提及此事仍然心怀感激。我想,母亲的善良就是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一种发自内心不加掩饰的爱的自然流露。
善良是内心真善美的体现,她孕育着悲悯、感恩等,从小“善”的种子植根心里,直到现在母亲的善良品质也一直影响着我。
傍晚,人们在滨河路感受凉风好惬意,我和十岁的儿子走在滨河路上,当我把一瓶喝完的矿泉水瓶子端正地放在垃圾箱上的举动被儿子看见时,他下意识地对我说:“妈,我知道你为什么不把瓶子扔进垃圾箱里,而是放箱上,是因为不想让捡拾瓶子的老人弯腰在这臭烘烘的垃圾箱里找,你这是善举。”我有些羞愧,我想如果说这是一种善举倒不如说是尽一己之力尽可能温暖他人,如果没有兼济天下那样伟大,但至少我们可以学做一盏灯,温暖他人,哪怕如流萤般柔弱的灯也好,在黑暗处也会生出星子般点点的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良就如同一盏灯,烘托出盈盈光亮,驱除黑暗,让人倍感温暖。愿“善”的种子在孩子的心里种下,让岁月可暖,灯火可亲。
□李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