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1年06月18日
我内心深处还是喜欢翻阅报刊,还是喜欢空闲时在QQ空间码点文字,对微信朋友圈、抖音有那么一些反感。事实上,我的朋友圈天天都在更新,不知给朋友带去了我同样的烦躁。刷圈,全是为了乡下的老父亲。
父亲今年刚好70岁,初小文化,虽然当了多年的领导,但都是那个时代干部的标配:踏实肯干、身先士卒。他伟岸形象的坍塌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市面上很难买到老式手机,也为了充电器能够通用,妹妹给他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三四岁的儿子都能轻松使用的手机在父亲手里成了摆设,聊不来天,查看不了信息,唯有牢牢记住电话的接听键和关闭键。这便成了不读书的反面教材,弄得父亲在晚辈面前很尴尬。看着一大家子人在群里聊得火热,父亲插不上嘴,也抢不来红包,最有耐心的二爸教了他很多次都学不会。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给他找了个很好的借口,手上的茧太厚了,无法感应触摸屏。大家都认同了这点,父亲是家里的老大,重活苦活都是他承担,参加工作后又是做矿工、建筑工,即便后来做了领导也常常在一线带头操作。退休之后,闲不住的他又东家找田西家找地,干起农活来,一大家人回去总能吃到最生态的瓜果蔬菜和鸡鸭鱼鹅……
人到中年,工作也越来越多,闲暇也越来越少。父亲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拨个电话来,要么是就那几句关心身体工作的话,要么是正在处理要紧的工作,我往往是三两句后就挂断电话,说是稍后回过去,最后还是没过多久的再次来电。直到有天看见父亲在家庭群里转发文章和视频了,一问母亲才知道他像小学生一样问这个问那个,不过还是发不来文字和语音。顿时觉得亏欠父亲的太多,给他主动打电话的次数也多了起来。真给他打电话过去,他不是在田间地头劳作不方便接电话,就是叫我少打电话别影响了工作。无意之中得知父亲每天都要看看微信朋友圈,看我和妹妹在干些啥,推测我们开心不开心。从那时起,我觉得每天发点朋友圈是和父亲沟通的最好方式,即便他根本操作不来点赞和评论。每次回家的时候,父亲就会如数家珍地问我这样那样,我知道这都是他从我朋友圈里看到的,汇集到一起来了解个究竟。儿子有时会说不要把他的学习发到朋友圈,有时自己觉得老刷朋友圈也是耽搁师长朋友的时间,但我仍然坚持为父亲刷圈。
鲁迅先生说当好父母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艰苦困难的事。其实当好子女何尝不是如此,刷刷朋友圈或许就是我陪父亲慢慢变老的简单有效选择。
□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