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1年06月04日
这里所说的“铁人”,不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王铁人”“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用自己的身体制服井喷的壮举,曾在中国掀起“王铁人”高潮,他的高尚人格和高贵品质,我望尘莫及,但如果比身高,我年轻时1.70米,与从新闻纪录片中看到的“王铁人”相比,似乎矮不到哪里去。
我与比身高的“铁人”,比篮坛名将姚明还高0.02米。姚明身高2.26米,他的身高2.28米,是前中国国家篮球队的著名中锋穆铁柱。
说起“穆铁人”,不要说在篮球界,就是对篮球一窍不通的人,都不会太陌生。他不但有2.28米的身高优势,身材也特别魁梧,只要他在禁区内一站,没人撼得动他。防守他的人,有时连球在哪里都没看到,就被他稀里糊涂“盖了帽”。他那手掌特别阔大,其他球员要跳起来才能拿住球,他根本不用跳,只要踮一下脚,用一只手将球接住,轻轻往篮筐里一送,就得分了。每场比赛,他至少要拿二三十分,还曾单场拿下80分,创造了中国国家篮球队历史上队员单场得分的最高纪录。穆铁柱随队征战亚运会,使中国队获得第一个亚运会冠军。美国是世界上的篮球强国,美国大学生联队打着美国国家队的旗号,来中国进行比赛,结果,在北京被穆铁柱领衔的八一队两度击败,轰动了世界篮坛。
穆铁柱是大名人,只要外出被人家认出,就有粉丝请他签名合影。有一次他到北京的东来顺吃涮羊肉,从王府井路口到东来顺短短的几百米路,被人群团团围住,被堵了一个多小时才脱身。
如此一个大名人,我怎么有机会与他比身高呢?
那时我还在190师政治部宣传科当新闻干事,因为曾多年被《解放军报》聘为特约通讯员,经常从驻地辽东到北京送稿。1973年8月的一天,我将稿件送到《解放军报》编辑部后,去拜访老朋友张国禄。张国禄当时在中国国家篮球队当随队医生,专管球员发生外伤时的临时救治。
中国男篮和中国女篮驻扎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晚饭时张国禄请我到他们食堂吃饭。入选到国家篮球队,别说男队员个个是巨人,就是女队的那些“郑海霞们”,一个个也都顶天立地。而在那条由巨人组成的人流里,我发现走在我们前面不远处的一个男队员尤显高大魁梧,与其他的男女运动员相比,简直鹤立“鸭”群,高出一头。
“那个最高的大汉叫什么名字?”我指了指前面那个巨人中的巨人问张国禄。
“穆铁柱,身高2.28米,体重160公斤,床是特制,车上的座椅也是特制。”张国禄笑眯眯地介绍。
“真高真壮啊。”我由衷地赞叹。
“想见见他?”没等我回话,张国禄高喊了一声:“穆铁柱!”
“到!张队医您叫我?嘛事?”那个叫穆铁柱的人听到喊声,像标准的军人一样答了一个“到”,立住脚,回过头来,居高临下地看着张国禄的脸,很有礼貌地问。声音洪亮,一脸和善。
“这是我的朋友,从沈阳军区来的,叫刘秀品,想与您这位铁人比比身高。”张国禄指了指我。
“嘿嘿嘿。来比嘛。嘿嘿嘿。”穆铁柱憨厚地“嘿嘿”着,站直了身子,没摆一点篮球巨星的派头,让我与他比身高。
我走到他的右边挺直胸脯站定。这一比,真比出了吓人的差距。我自信自己不算侏儒,估计头顶应该“冲”到他的胳膊肘以上。可人的身高,关键在腿,穆铁柱不但头比一般人大,脖子比一般人粗,更主要的是他的腿长。我与他的身高虽然理论上只差0.528米,可站在他的身边,头竟在他的胳膊肘之下,刚及他的肚脐眼。我抬头仰望着他,只见他刚毅的下巴高悬在我的头顶。
比高结束,穆铁柱向我伸出了右手,我也立即向他伸出了右手。握住他那手,只觉得他的手掌像蒲扇一般阔大,我的手在他的手掌中显得空空荡荡。因为常年累月被篮球摩擦的缘故,他的手掌不是一般的粗糙,如同木头一样硬实,特别是几根指头,钢造铁铸,坚硬无比。他的左手拿着两个像盆儿一样的绿色铁瓷碗,捏在手中的筷子,细得如同两根牙签。
“穆铁柱,我们去吃饭了,你也快去吃饭吧。”我们并排前行了一段路程,张国禄对穆铁柱说。
“再见!”穆铁柱向张国禄和我挥挥手,进了球员食堂,张国禄领着我,进了国家篮球队员工食堂。
和“穆铁人”挥手说了再见,没多久我们还真的就再一次相见了——晚饭后,张国禄带我到体育场的乒乓球馆去玩,穆铁柱也恰巧到去那里打乒乓球。他是篮球运动员,可为了锻炼身体的灵活性,教练员要他休息时多打打乒乓球,还给他配了专门的陪练。
我1958年读初中一年级时就是乒乓球“劳卫制”三级运动员,用我这个乒乓球爱好者的眼光衡量,穆铁柱在篮球场叱咤风云,在乒乓球桌上却如同大象打苍蝇,有力使不上——只见乒乓球拍被他那如菜钵子般大小的拳头横握着,显得很滑稽。他步伐笨拙,不会弹跳,“虾”着粗壮的腰身,脑袋即伸到球台的中部,挥动小臂艰难地左推右挡,陪练发给他的旋球他根本接不住,一触那球就轻飘飘地飞到了台外。真是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啦。如果让我与他在乒乓球台对垒,不是吹牛皮,几拍子就会把他杀得片甲不留!
据张国禄介绍,穆铁柱儿时没有进过体校,不是科班出生,他能够成为中国国家篮球队的顶梁柱,有一定的偶然性,属大器晚成。
穆铁柱1949年6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8岁的时候黄河发大水,他随父母四处流浪,先逃难到山西,住过快要倒塌的窑洞,后流落到新疆,16岁时身高竟超过了两米。19岁那年随父母回到原籍,以卖鸡为业,恰逢省体委的人到东明选人,发现了正在卖鸡的他,被当作宝贝给调到了省篮球队。可惜穆铁柱从来没有摸过篮球,个子再大,也无法上场参加比赛,只得把他发回东明县。也是时来运转,曾被贺龙元帅称为“篮球元帅”的国家篮球队主教练余邦基发现了穆铁柱,把他调到身边,悉心培养。
当时穆铁柱确实“很笨”,别说跳起身抢篮板球,就是最基本的接球运球都不会,百米还跑不过8岁的孩子,可余教练慧眼识才,觉得穆铁柱不但身材伟岸,而且脑子特别灵光,手掌也很大,就开始了对他艰苦的“改造”。余教练给穆铁柱定了四点计划:一是要练好传球接球,二是要练好脚步和转身,三是要练好投篮,四是每天坚持万米长跑。为了调教穆铁柱,余邦基还请来了多名教练指导。半年后,穆铁柱旧貌换新颜,逐渐在篮球场崭露头角,被培养成了一颗熠熠生辉的篮球巨星……应验了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古话。
谦逊是金。那种稍得虚名就把尾巴翘到天上的人注定讨人嫌。我和穆铁柱比身高,时间已过去48年,往事成追忆,但他的身影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打心眼里觉得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明星,值得尊敬。所以,当我2008年底辗转得知穆铁柱已于当年的9月14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的消息时,很悲痛。
□刘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