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1年05月28日
龙凤村院落
初夏的雨,时大时小;龙凤村的路,蜿蜒曲折;老君乡的山,云遮雾绕。小车拨云撩雨,沿着陡峭的村道,喘着粗气,爬进了宣汉县老君乡龙凤村。
龙凤村位于老君乡西北方,因山像一条巨龙盘绕潜入溪沟,又像一只美丽的凤凰展翅翱翔,因而得名龙凤村。龙凤村属山地地貌,群山环绕,溪沟密布,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8%,全村幅员面积约6平方公里,6个组近2100余人,是有名的红军村,2019年被省、市列为传统村落。
绿树丛中: 掩映一个又一个古院落
龙凤村群山怀抱,传统院落掩映在绿荫之中,建筑大多为青瓦屋顶,穿斗式木结构,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堂屋两边为正房,堂屋栋梁的彩画栩栩如生,门窗图案精雕细琢。
龙凤村的传统院落相对集中于白果坪、五架山两地。现有大小院落46个,其中,修建于明朝末年的2个,清朝时期的30个,民国时期的14个。
白果坪以白果树得名,以严、李二姓为主,有200余人。这里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四合院,18间,分为正房、偏房、厅房。堂屋保存完好,神龛立着的木质神榜上有烫金文字,中间是“天地君亲师位”,左右两边分别为“文武夫子”“福禄财神”;供奉有祖先牌位和菩萨。房门大门套小门,当地称之为幺门。院内立有长约2米、高约1米的挡石,长方形的院坝由条石砌成。朝门外石碑记载李家的历史。
严家大院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坐北朝南,三合院,用青冈树、杉树、柏树修建,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五架山的严家大院坐东向西,背靠五峰山,四个院子连成一片。从上往下,第一个院子建于咸丰六年,三合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堂屋栋梁绘彩,中间设神龛,正房屋高于厢房和下房,小二房位于正房和厢房转角处。居住人口70多人。第二个院子(山石坝)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0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居住人口30余人。第三个院子(老房子),建修于清朝嘉庆年间,年久失修,损坏严重。第四个院子和第三个院子连结一起,共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居住人员近百人。
红色记忆:
一个村组成连一个乡建个团
龙凤村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村中的碗井洞、白岩洞、狮子洞,曾是地下党、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方。碗井洞里的红军标语,入党人的名字,画有铁锤和镰刀的党旗,至今保存较好。1933年,仅有860人的龙凤村,就有189人参加红军;而老君乡则有1000多人参加红军,组建了一个红军独立团。
1928年秋,求学于成都的严仕金、严仕道、修焘、汪席珍这些宣汉籍中共党员,为传达贯彻落实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返乡,与宋更新等本地中共党员一起,成立中共宣汉县委,在黄金场祥柏高小以教书为名从事地下党工作,宣传革命真理,发展游击队员,开展武装斗争。1929年12月,严仕金返回老家白果坪(今龙凤村二组),成立老君游击队。1933年10月,老君游击队扩编成独立团,同年11月初,改编为红33军第98师独立团,不久番号调整为红295团。1936年1月10日,红295团与红一方面军红五军团合编,其番号改为43团。1936年12月21日,临泽突围出来的200多名红军官兵,与西征路上的红30军在倪家营子汇合被编入红30军268团。从组建到43团番号被撤销的7年征战岁月中,先后发动老君白果坪武装起义,参加宣达战役、杨柳关阻击战、陕南战役、万源保卫战、城口县城战斗、川陕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等,为红军西征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丰功伟绩:
舍生忘死的先烈和英雄
龙凤村涌现出了大批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书写出了壮丽的人生华章,为中国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之笔。
严仕金:1901年出生于白果坪一个富农家庭,年少读私塾,后考入绥定联中、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和王维舟革命思想影响,1923年秋受聘于王维舟创办的清溪宏文校任教,并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925年秋,严仕金与堂弟严仕道一同到成都求学,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秋,受四川省委派遣,严仕金、严仕道与修焘、汪席珍等宣汉籍中共党员返乡,成立宣汉县委,建立党的支部。为支援万源固军方向李家俊、唐伯壮领导的武装斗争,随宣汉县委领导人员一同在黄金祥柏高小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春,严仕金成立老君游击队。1933年10月,在宣达战役中,带领300余名游击队员阻击廖雨辰、吴占荣部;先后成立黄金、老君苏维埃政府,将老君游击队扩编为独立团并任团长。1933年12下旬,独立团改编为红33军98师独立团,严仕金任团长、李中泮任政委,后番号调整为红295团。先后参加了杨柳关阻击战、血战峰城等战役。1933年12月下旬,因张国焘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严仕金在宣汉冉家垭口被错杀,年仅32岁。解放后平反昭雪,恢复党籍。
桂逢洲:龙凤村白果坪人。1915年生,1929年冬参加严仕金组织的老君游击队。1933年11月由地方武装转入红33军98师295团,先后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西路军艰苦作战。土地革命时期,历任队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37年2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调新四军工作。1939年初,任新四军第3支队5团参谋长。同年5月,随叶挺、张云逸赴江北,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兼第三大队大队长。1940年3月,桂逢洲任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兼新编第9团团长。1940年4月21日,在安徽无为县照明山作战中牺牲。
严似海:龙凤村五架山人。1915年生,1929年冬参加严仕金组织的老君游击队。1933年11月由地方武装转入红33军98师295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四方面军第33军、第9军、第30军任排长、连长、营长、科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14团团长、滨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三肇军区参谋长、哈西军分区司令员、方延通剿匪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技术学校副校长、校长等职。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除上述三位外,从龙凤村还走出了200名红军战士,他们绝大多数都牺牲在革命的征程上。
名人名寺:
罗思举与金佛寺的故事
龙凤村六组严正和墓前立有石桅杆,是因为墓主人生前修了王家河和庙河沟两座桥。而在二组老房子前有块叫做桅杆田的地方,这里曾立有一对石桅杆,今仅存一个石斗,上面阴刻有文字,能辨认出的是“祖孙士”“绥定府东乡严正兴”。严正兴的爷爷叫严甫元,父亲叫严运先,这一家子与清朝赫赫有名的罗思举有着一段传奇故事。
罗思举(1765-1840):字天鹏,祖籍宣汉县普光镇,生于老君,家境贫寒,三十出头却穷困潦倒,四处漂泊。他在陕西听闻家乡白莲教起事,便星夜赶回,参与平定白莲教,因表现突出被清军收编。尤其是只身一人潜入峰城白莲教,纵火烧营,立下大功,清廷授其七品之衔,由此步入仕途之路,历任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提督,成为一等轻车都尉、振威将军。
严甫元与罗思举关系很好,严甫元之子严运先有文化,很受罗思举器重,被罗思举收为干儿子,成为他平定白莲教的高参。当时,罗思举要物色一名亲兵首领,严运先便推荐龙凤村吴家坪的吴石伦。为考察吴石伦,罗思举专门来到了白果坪。而此时吴石伦正在犁田。严运先催吴石伦快点,吴石伦回答:“别忙,我先给水牛洗洗脚。”说着,抱起水牛洗了脚后才来到严运先家。酒桌上与罗思举推杯换盏。罗思举为测试吴石伦的胆量,嘱咐席间朝门外连开三次土炮。吴石伦被突如其来的炮声一惊,捏碎了手中的杯子。罗思举认为其力大胆量不大,只让他做了一个亲兵。罗思举与严甫元时常往来,在严甫元六十大寿时,罗思举专门送了一块“品重难得,寿比南山”的横匾;严运先以治病为由,辞别罗思举回家,在家门前立一对石桅杆。遗憾的是,这对桅杆仅存一个石斗。
这里还有座远近闻名的寺庙金佛寺,位于黄金镇沙长村与老君乡龙凤村白果坪交界处,始建于宋朝,清朝嘉庆年间修缮庙宇,全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修建有观音殿、佛殿、无二殿、武圣殿、龙圣殿。青石板铺路,木质墙壁,青瓦屋面,重檐半拱,28间房屋。寺内建筑集石雕、木雕、彩绘艺术于一体,古朴隽秀,尉为壮观。
目前,金佛寺除粮仓、山门、东西两廊破损较为严重外,殿堂、戏楼、书院、石狮、石碑、天井和佛塔基本保存完好。
(本文采写中,得到严德荣、严成昌的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材料。在此一并致谢!)
□郑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