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0 作者:2021年05月12日
“我无所畏惧,将具有大勇。我不希望名利,得失与我无缘,付出、创造是我的画像”。这是达县革命烈士彭立人生前在日记中写下的庄严诺言。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正是按照他的诺言而行动的。
读书参加革命工作
练就一双“铁脚板”
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彭立人,原名彭桂利,上初中时易名立人,1923年出生于达县赵家场。父亲彭丰根,曾留学日本学医,是著名医生。彭立人两岁丧母,便寄居在叔父彭元根家,七岁随祖父到上海发蒙读书。十里洋场的上海,对彭立人影响很大。
1938年,彭立人考入四川达县第十五区联立中学,在进步教师王静如指引下,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抨击时弊,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暑假,彭立人由刘逐民、余文涵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党在联中建立了党小组,彭立人担任党小组长,在同学中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随后建立了联中党支部,彭立人任支部书记。
1939年下学期,四川第十五区联立中学改名为四川省立达县中学(简称省达中)。彭立人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学校创办了《都来看》壁报和《余墨周刊》,向同学们宣传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等思想。他们还趁放暑假的时间,组织了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到各地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精神,演出革命新剧,教唱革命歌曲。
不久,彭立人、何富华等募捐创办了《十二月》杂志。他们用小说、诗歌、散文、故事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斗争生活,吸引了不少读者。
1941年3月,达县进步人士王余等在彭立人的支持下,创办了《今剧报》,宣传抗日,针砭时弊,伸张正义。后遭地方反动势力迫害,王余转移到重庆,报社有关事务委托潘广德处理。潘广德、李吉均等将《今剧报》更名为《今报》,继续坚持原来的办刊方针。《今报》成为达县抗日民主运动的喉舌。与此同时,彭立人、刘学刚、雷宜辉等主编了文艺刊物《骚风》。《骚风》风格独特,以火一般的热情,抒发苦难同胞的哀怒,讴歌前方将士的英勇战斗与民族精神。
其时,特务、校长薛星奎为了阻止学校的革命活动,强迫学生集体加入“三青团”。彭立人等组织学生强烈抗议,挫败了学校当局的政治圈套。从此,学校反动组织视彭立人为眼中钉,密谋对他下手。
1942年,彭立人考入重庆江北寸滩中华职业学校。同年秋,彭立人离开达县,到由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该校以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办学指导,提倡职业教育的本性是社会性,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进步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因此,该校的民主政治空气十分浓厚,重庆地下党活动也非常活跃。在这样的环境中,彭立人犹如鱼儿从山间小溪游入大河。在这里,彭立人还结识了中国粮食公司的陈然以及同一党小组的电力公司职员周显涛、曾福华等重庆地下党员,并积极参与党组织的活动。
中华职业学校的三年清苦生活,陶冶了彭立人的情操。他结识了不少革命同志。1945年毕业,中共南方局决定让彭立人参加川东农村工作组第47组,从事农民运动。他联络在渝读书的达县籍10余名进步学生,分批步行回达县。彭立人到金垭小学任教,其余人员安排在赵家小学及附近的商店、茶馆和煤矿开展革命活动。1946年,在祖父彭润生资助下,彭立人在赵家创办利群农场,开设利群商店、大森商号,作为党组织的联络点,并为地下活动筹措经费。此间,彭立人为请示汇报工作,传达布置任务,常扮成力夫、牛贩子,往来渝达之间,一夜急行百余里,被誉为“铁脚板”。
参加龙潭起义
突破重围脱险
1948年5月,彭立人被任命为中共达县特支书记。8月1日,彭立人、李家庆等在渠县共产党员肖平安家召开干部会议,决定各地派三分之一的力量到龙潭参加起义,三分之一的力量做准备,三分之一的力量做掩护。要求达县派80至100人到渠县,与汇东、卷硐的队伍会合后,再开到李子垭与临巴溪的第5支队汇合,同营山县的1支队共同攻打渠县城。起义时间定为中秋节,即9月17日。
会后,第六工委先后派康电、刘兆钦、刘学普等到龙潭山区,配合范硕墨发动群众。李家庆、熊扬、杨秉五也多次上山检查起义的准备情况。彭立人和三汇特支的徐嗣镛专程到龙潭熟悉道路、地形。龙潭山区的“农民自救会”也积极行动起来,拿出了3400多斤粮食。起义前夕,范硕墨潜入渠县警察局,同担任司法科长的共产党员张天锡密商,计划趁中秋之夜以给警察局长曾宗操“祝寿”为名,把几个警察中队长集中到一起灌醉,然后里应外合,迎接三汇、达县起义队伍入城,活捉县长刘炳中、县党部书记刘正泉等反动头目。后因三汇、达县两支队伍未按时到达而计划落空。
9月11日,渠县城内局势骤变,国民党党团和“北派”反动头目刘正泉、谢济安、孙佐儒等,嗅出我党一些动向,密谋勾结国民党驻军,企图在县衙口刺杀倾向革命的“南派”头目雍煕文,然后反诬共产党闹暴动,派兵把城内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一网打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后因向永智行刺时枪未打响,阴谋破产。针对这种情况,渠县特支立即做好了应急准备。渠县特支决定加速龙潭起义的进程,从9月14日起,各地武装开始向龙潭山区集中。
为扫清起义障碍,16日,龙潭山上的游击队把当地一个为非作歹的反动分子、敌军排长郑某抓了起来。18日,范硕墨、康电带领20余位游击队员包围了龙潭乡公所,缴获步枪20余支。随即又去抓保长王英儒。王听到风声,立即逃进了县城。当晚,龙潭乡文星槽的保长邵经儒在范硕墨等启发教育下,毅然决定参加起义,并动员全保70余名武装人员上了山,严密监视大竹方向敌军的动向。颜正宗率领的卷硐乡15人的队伍,登上了龙潭山狮子头高地。
达县的起义队伍,由于担任联络工作的渡市乡党支部书记王体仁不幸被捕(后牺牲于万县),因而只集中了50余人,在彭立人的带领下,于9月17日夜从申家乡陈全忠家出发,直奔三汇镇。刚行不久,得知敌罗广文部已将三汇包围,便改道向南,走大竹县的柏林口清河场,上李子垭,经牛奶尖山,18日天黑到达龙潭山区。至此,各地武装力量在龙潭集结就绪,分别驻扎在狮子头、谭家湾、龙寨、苏家山等地。
20日晚,500多名起义战士,汇集在狮子头前面的大田里,燃起了堆堆营火。李家庆代表第六工委,庄严宣告正式起义,建立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第六支队,李家庆任司令员,范硕墨任政委。支队下设3个中队,两个独立分队。达县独立分队,由彭立人负责。
当天夜里,战士们枕戈待旦。在起义军向龙潭集结时,国民党军罗广文部725团、重庆内二警、大竹联防队,以及达县、渠县、营山各县抽调的两个警察中队、一个保安团,已向龙潭扑来,对龙潭形成重重包围,妄图一举歼灭游击队。
司令部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出奇制胜。在夜色的掩护下,游击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到丁家湾后面的山上,然后分成三路包围敌人。游击队的长枪、短枪、火药枪、罐儿炮一齐怒吼起来,密集的枪弹飞向敌人驻地。但是,狡猾的敌人早已转移到对面的山上,一阵密集的机枪子弹向游击队横扫过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枪战。
这时,参谋长陈全忠前来报告,敌人已绕到我军背后,企图实行反包围。司令部决定做好撤退的准备。并迅速把队伍集中起来,向敌人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经过激烈交锋,敌人抵抗不住,向大竹方向逃窜。为保存革命力量,司令部决定分散突围,转移下山。时值天降大雨,敌人进攻受阻,合围之网尚未拉紧。游击队从各部敌人之间空隙突围,大多得以安全脱险,部分同志英勇牺牲。
革命活动不停步
为国捐躯不屈服
彭立人等下山后,在大竹清河场又与敌军范楠煊部相遇,被追击5华里,才摆脱敌人,避入李孝思家。第二天,彭立人化装成抬滑竿的轿夫,赶了70里路,又被敌人发现,鸣枪猛追。彭立人凭着人熟地熟,终于安全抵达达县映山,与郑多恒见面。他与侄女彭祖蓉扮成夫妇“走亲戚吃喜酒”,从映山出发,穿过层层盘查哨检查,经过大竹、渠县到达营山骆市找到了王敏,开始了新的战斗。
1948年5月,彭立人与郑多恒、郑多炳等合力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游击队,编为华蓥山游击队第七支队,彭立人任政委。因参加渠县龙潭武装暴动,彭立人被通缉。1949年春,彭立人转移至重庆,党组织安排他在巴县中学任公民教员,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工人运动。他日夜奔走于大兴寺、牛角沱、相国寺、化龙桥一带的工厂和学校,组织赤色工会,发动工人罢工、护厂、护校,有力地配合人民解放战争。
彭立人这支游击队伍活跃在汉渝公路两旁和大竹蒲包山一带。不久,营山党组织被敌人破坏,王敏因叛徒出卖被捕,被关押于“中美合作所”,于1949年11月牺牲。1949年6月12日,彭立人在重庆住地被捕,关入“中美合作所”,后又先后转入罗汉寺、西南长官公署和“新世界”监狱。在狱中,他经受了各种酷刑拷问,多次被折磨得昏死过去,但始终没向敌人屈服。1949年11月29日,就在重庆解放前的一天,彭立人被敌人残忍地杀害,时年26岁。
在黎明即将来临时,年轻的共产党员彭立人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重庆解放,但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了革命的胜利。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光辉形象!
(本文参考了《闪耀的星群》《党史博览》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