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爱

版次:09    作者:2021年04月30日

父亲,一个很有分量的名词,一个很沉重的称呼。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认为我一定是写我的父亲。不,我今天写的是我先生的父亲——我的公公。他是一位令我十分敬重的老人,平时我称他“爸爸”,但我手机里存他电话号码时输入的名字是“父亲”。

父亲年轻时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同时又是一名手艺很好的石匠。由于他为人处世很好,所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邻水县修建狮子口水库,一位朋友便推荐他去施工管理。他总是把时间抓得很紧,经常乡下城里两头跑,只要能挤出点时间便会回家干活。做饭、洗衣、喂猪、种庄稼,什么活儿都一把抓,生怕母亲一个人在家累着。

我第一次到他们家是在一九九三年的春天。那时候他们住在乡下,那天刚好遇见父亲在家。吃过晚饭,一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时父亲拿了一件外衣轻轻地披在母亲身上,小声说:“晚上冷,多穿一件衣服。”

“要你拿,我自己不晓得穿呀?”母亲的语气有些生硬。

父亲一副笑脸:“嘿嘿,我怕你冷感冒。”

母亲不再说什么,默默地把外衣穿上了。我当时的感觉是:他们俩会不会是在演戏?莫不是看见我这个未过门的儿媳妇来了,故意表演给我看?抑或用此种关心的假象来给他儿子加分吧。因为在我娘家,我从没有见过我的父亲对我母亲有过如此举动,就连我的两个哥哥对嫂嫂都不曾这样关心过。所以我不相信父亲对母亲的那种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更不会期待他儿子以后也这样对我。

事实证明我错了。在后来的日子里,父亲对母亲的关怀皆是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为母亲“披衣服”“夹菜”“倒开水”“舀饭”……这样的举动是极其平常的。我在他们家二十几年,从没听见他说过一句骂人的话,也不曾看见他对母亲发火。他对儿子儿媳更是轻言细语,温和有加。农村有句俗话:带儿没福享,带女吃包糖。他说:“我只带了三个儿,没有带女儿咋办?那只好把儿媳妇当女儿啰!”当三个儿子都安家了,哪家需要人手,他会二话不说去帮哪家。在他心里,三个儿子是平等的,他帮忙是应该的。从我儿子读学前班开始直到初中毕业,他便在我家帮忙煮饭、照顾孩子。因为那时候我在一个村小上课,早出晚归,很是辛苦。家里的所有家务他都主动包揽,买菜、做饭、拖地、接送孩子,每一样都比我做得好。

在我家的十年期间,他从没与我们说过一句不高兴的话,更别说打肚皮官司。他对孙子的照顾也是拿捏有度,既不溺爱,也不唠叨。几个孙子对他都很有感情,都很孝敬他。正因为父亲顾大局、识大体、懂分寸、会处事,所以我们这个大家庭才和和睦睦。二十多年来,弟兄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从未发生过争执,这令很多家庭甚至我娘家人都觉得汗颜。

母亲年轻时是一位能干、漂亮、爱干净、讲究生活质量的人。近几年,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性格变得很倔犟,父亲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她。母亲牙全掉了,但她始终不戴假牙,所以吃饭非常挑剔。只要米饭稍稍硬一点儿,吃进嘴里便会当场吐出来。炒的菜也不能放一丁点辣椒、姜蒜,否则她也不会吃。父亲就经常去市场买猪肉专门给她做火腿肠,每一顿就单独给她煮饭蒸菜。吃饭时,就像哄小孩儿一样,想方设法哄她多吃点。

目前,母亲只认得父亲一个人,只要父亲不在,她便会走丢。父亲每天都会牵着她出去散步、买菜、逛商场,在外面一刻也不曾离开她,生怕她走散。夏天,母亲的洗头洗澡可是最伤脑筋的事情,因为她并不像小孩那样听话,可以跟她讲道理,可以用看动画片、买玩具等条件来吸引她。很多时候,她会让你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可是母亲的头每天都被父亲洗得干干净净,衣服也穿得整整洁洁。在父亲照顾母亲的这几年,我们从没听见父亲的抱怨。我们看见的是他脸上常挂的笑容,听见的是他说“你妈这段时间吃得多一点了,脸上的气色看起要好些了。”或者“你妈这段时间睡眠好些了,半夜不起来了。”

看着父亲每天牵着母亲的手穿过大街小巷,我的内心涌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读懂了什么是“爱到地老天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父亲那样去爱自己的另一半,即使她患有老年痴呆症,也不改变态度,那该有多好啊!如果我们的另一半都这么执着耐心,都这么不忘初心,即使自己老了患上老年痴呆症,这又有何惧怕呢?□李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