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1年04月30日
方言与识字 庞雨,现供职于宣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年过知非,喜欢读书,喜欢码字。作品散见于网络、纸媒。
传统文化讲究中庸、圆通。人与人相处,要彼此体谅,相互礼让,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四川人也懂这些道理,两人持理争论,常有中间人劝说:大家都juān juān脚。“juān juān脚”很形象:两人桌前对坐,如果都将脚伸直,就会越过界限,侵入对方地盘。如果都juān juān脚,将脚规矩地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桌子下就泾渭分明无冲撞,桌面上的事就能凡事好商量。所谓juān,是弯、曲、挠的意思。
李实《方言》:“曲谓之蜎。《考工记》曰:‘庐人,刺兵欲无蜎。’注云:‘蜎,挠也。’蜎虫行必腰曲,故腰曲谓之蜎。凡物曲挠皆谓之蜎。”查《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为庐器:……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抟。”庐人:“官名,周朝置,掌戈矛殳类长兵器制造。”句兵:“兵器,戈戟之属;一作‘勾’。”刺兵:“古代兵器,矛属。”《考工记》里的这段话,可翻译为:“庐人制作长兵器的柄:……凡兵器,勾兵(的兵刃)不可转动,刺兵(的兵刃)不可弯折,因此勾兵(的柄)要椭圆,刺兵(的柄)要圆。”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六章:“龙竹君坐在藤心紫檀框的美人榻上,两手捧着脸只是笑。而且有意地把腰肢蜎着,不让她二姐再看见那微微凸起的肚腹。”四川方言里的juān,或可写作李实、李劼人笔下的“蜎”。
蜎,是个古字。《说文解字》曰:蜎,“蜎也。从虫,肙声。”《说文解字注》云:“肙各本作蜎,仍复篆文不可通。考肉部肙下云:小虫也。今据正。”段玉裁认为:蜎的本字是肙。肙,从肉从口,口即圆,表示其虫肉质,曲如圆环。由肙演变而来的蜎,本指小虫,《尔雅·释鱼》说:“蜎,蠉。”郭璞注:“井中小蛣蟩,赤虫,一名孑孓。”后扩展引申,由名词而动词,借蜎行之弯曲指弯曲,《字汇·虫部》:“蜎,挠也。”
蜎,普通话读作yuān,四川方言读作juān。今天,蜎已颇生僻,除用于“蜎蜎”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外,很少出现在汉语词汇里。所以,张慎仪《蜀方言》说:“曲身卧曰腃。”腃,读作juàn,是形声字:肉月旁表意,指身体;卷既示音,亦参与字义,由“膝曲也”引申为身体弯曲。《康熙字典》引《集韻》释曰:“驱圆切,音卷。身曲貌。”
比较蜎、腃,虽都指“弯曲”,若要望字生义,腃,更易理解,不需如蜎般要溯其转折引申,才能窥其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