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童谣

版次:09    作者:2021年04月23日

乡村童谣,口耳相传于老人与儿童之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流行于巴山深处的茅屋瓦舍。无名氏们创作的童谣,源于生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对提高儿童的语言和记忆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那个时代农村儿童最原始的启蒙教材。

又哭又笑,

黄狗飙尿,

一飙飙到玉皇庙,

捡个烂渣帽,

戴起哈哈笑。

小儿为小事啼哭,婆婆爷爷用这个段子一逗,能使孙儿破涕为笑。

莫哭莫怄,老来气臭,

上坡下坎,两头咳嗽。

童谣的另类,既用于逗细娃儿,偶尔也用于逗小媳妇。

七月半,鬼乱窜,

窜到屋里吃夜饭,

一盘辣子一盘蒜,

辣得龟儿精叫唤。

旧历七月半,农村有烧纸钱的习俗,也有无神论者,对此嬉笑怒骂。

推磨摇磨,

推个磨儿甜不过,

推个磨儿细不过。

推个豆腐白又白,

幺妈吃了好坐月。

推个苞谷黄又黄,

幺爸吃了好赶场。

推个麦子蒸粑粑,

娃娃吃了笑哈哈。

那个时代,推磨是农妇们常干的家务活,十多岁的娃儿往往是帮手,推磨谣应运而生。

楼上客,楼下客,听我老板办交接:

要屙尿,有夜壶,莫在铺上画地图;

要屙屎,有桶子,莫在铺上摆摊子;

要放屁,有罐罐,莫在铺上放闷烟;

要起早,打招呼,滑杆送你到成都。

传闻在解放前,万源城里的乐家栈房,每天晚上,老板都要站在天井里对旅客们吼一遍。

胖娃儿胖嘟嘟,骑马到成都。

成都不好耍,胖娃儿骑白马,

白马跳得高,胖娃儿耍大刀,

大刀耍得圆,胖娃儿坐轮船,

轮船遇大浪,胖娃儿把水呛。

形象而风趣,曾在许多地方听见过,大概是流传全川的童谣。

折耳根,遍坡生,

我是外婆好外孙。

我从外婆门前过,

外婆喊我进屋坐,

进屋坐在板凳上,

外婆请我吃麻糖。

托物起兴,用朴素的语言描述亲情。

房梁上的冬瓜二面滚,喊你娃儿去买粉,

粉买回来你不擦,喊你娃儿去买茶,

茶买回来你不喝,喊你娃儿去买锅,

锅买回来你不煮,喊你娃儿去买鼓,

鼓买回来你不敲,喊你娃儿去买刀,

刀买回来你不磨,喊你娃儿去买鹅,

鹅买回来你不喂,喊你娃儿去买柜,

柜买回来你不装,喊你娃儿去买枪,

枪买回来你不打,看你娃儿哈不哈?

爷爷婆婆怀抱孙子,轻轻地拍,轻轻地念,这就是巴山版的催眠曲。□韩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