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1年04月16日
文华街和院棚街,是达城相邻的两条街,这两条街一大一小,一宽一窄,一条风光于今,一条知名在昔,其间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非一言半语道得清说得明。
旧时达县县城以正南街为中轴线,分为东城和西城。中轴线顶端就是凤凰头,从凤凰头向西为上后街,向东北即文华街。据民国版《达县志》所载,文华街实起于文庙东侧,也就是文庙凸出的“万仞宫墙”东端立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马”的石碑处,而之前由此向西直到正南街顶端,都属于凤凰头的范围。但在一般民众看来,从凤凰头开始、向东北再拐向北直到小东门(现通川区中医院)都是文华街。当然,现在又不同了,如今从大小红旗桥交叉口到柴市街已经贯通,原先的荷叶街、上下后街、凤凰头加上原文华街的一段都统一称作荷叶街。
我是解放前几年随父母来达县的,一直就住在凤凰头附近。那时候,凤凰头建于明神宗万历年间、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六相祠,已是墙倾木朽、风光不再,解放后不久因扩建街道而拆除,这里便成了荒坡。由此向东不远就是当时的四川省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般人都称之为“专署”。其大门正对面隔街有一堵墙,用石灰浆刷得粉白,上面贴了些布告、通告之类的东西。过了专署大门,是一个叫“极乐院”的地方,里面大厅里供着一尊佛像。这里更早还是绥定府学院,解放后又成了专区或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再往前就是文庙或称圣庙,是专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地方。一般的庙宇正门都是辉煌壮观,而孔庙却不设正门,只有东西两道侧门,两道侧门之间就是嵌有4块刻着“万仞宫墙”龙骨石板的高墙,这“万仞宫墙”几个大字,凝重端庄、苍劲有力,据说还是从乾隆皇帝御笔摹拓而来。高墙面街而凸出呈半月形,长约40米、高近10米,往来行人需绕墙而过。记得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从家里到东城墙下面的达高中读书,绕经高墙时,还可望见墙内那高大厚重、被青翠茂密的藤蔓覆盖着的石牌坊。可惜的是,等我20多年后回到达城工作时,凸出的高墙和巨大的石牌坊都没有了。
民国16年(1927年),达县筹建第一家公立图书馆,地址就选在文庙,内设藏书室、阅览室、阅报室等,以方便学子浏览借阅。到民国24年(1935年)7月,又在达县公立图书馆馆址成立了“民众教育馆”,首任馆长是早年毕业于“绥定联合县立中学”(今达高中)、外出深造后又返乡服务桑梓的教育界知名人士张万杰先生。三年后,新任校长为方便通行,将刻有“万仞宫墙”的龙骨石板拆除,改建成大门,还填平文庙内的泮池,增修了不少房舍。“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机频繁来达城轰炸,民众教育馆奉命随县政府疏散到南外杨柳垭。之后,文庙即被三青团占用,直至解放后才拨归地区农业局,庙内原有的建筑自然尽数拆除。后来为整修拉直街道,又将半月形的高墙连同墙内那巨大的石牌坊一并拆毁。
绕过半月形的“万仞宫墙”东侧门再往前,街两边大多是低矮的民房。靠近文庙东侧门那镌有“文武官员在此下马”的石碑,曾经是前清时的“捕厅衙门”。记得解放前一两年,我看见那附近好像有一家“远东旅行社”和一个公馆,再往前不远有一处空坝,解放前夕,当时的天主教会在那里建起一幢西式教学楼,扩大了街对面的私立崇德小学。上世纪80年代,这里还开过好几家小食店。不过,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已是一排门市和单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现在的通洲百货大楼附近,还开设过“民生旅馆”,承办过达县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伙食,那时候,我的父亲正是这家旅馆的厨师,有机会去过那里看过。再往前就是祖师楼、以后的小东门、现在的通川区中医院了。
从通川区中医院街对面到柴市街口,原先是一个斜坡,斜坡一侧临街有几间铺面,后来这区域成了小东门菜市场。市场在柴市街和文华街都有进出口,从文华街进出口到“万仞宫墙”东侧门对面那条小巷口,是我到达高中读书的必经之路,穿过小巷就到东城墙上,再下几步石梯横穿柴市街就到学校。
文庙“万仞宫墙”东侧街面还向南伸出一条小巷直通院棚街。院棚街并不大,却是科考时代试院所在地,那时的试院实际上是一个有三进大院的院落。每进院落四面的厢房都被隔成一个个小的号房,这就是所谓的“考棚”。院棚街也因此得名。据说,当年考生赶考时,天不亮就要带齐文房四宝和其他应用的东西前来应考,经监考官员一一点名、对号入座后,才领卷答题,还是相当郑重和严格。不过,随着废科举、启新学,考棚自然日渐冷落终至淘汰,渐渐变成民居,住进了不少寻常百姓。也许是考棚和与考棚隔街相对的文庙的文风遗韵,这条院棚街还出过不少知名人士,古代近代的且不说,我的好几位校友就住在这里:首先是达高中57级毕业的唐家祥,后考入唐山铁道学院、专攻桥梁工程,最终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桥梁专家。除唐家祥外,蒲新成、蒲心玉兄妹也非同寻常。蒲心玉在崇德小学读书时,就是“孩子剧团”的主要演员,达城解放后,蒲心玉被招进达县文工队(即以后的文工团),在艺术上展露锋芒,她不但能演歌剧、演歌舞剧、话剧,还能唱京剧、川剧,尤其演《白毛女》中的喜儿更为出色,成为文工团的台柱子,被称为“巴山一枝花”。成年之后的蒲心玉与著名的军旅诗人、毕业于达高中的梁上泉结婚,并调到重庆市歌舞剧团,先后担任该歌舞剧团演员队副队长、副团长等职务,成为名噪一时的表演艺术家。蒲心玉的哥哥蒲新成在达城刚解放就参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员和小提琴手,1954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专攻美术,最终成了美术学院知名教授和全国著名水彩画家。
旧时的院棚街,西起正南街、东抵东城墙,再沿城墙南下到柴市街、东门口。一路上除了两三户传统的、制作售卖梳篦的人家之外,原有的龙王庙一带已被征收局、烟酒公卖局、团务局、常平仓房等先后占用,解放后也建起了新式楼房;原来的东文昌宫,民国时期是“城守镇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变成“一完小”,现在为“通川区文化街小学”。琅琅的读书声和欢悦的歌声使古老的院棚街在新时代的旋律中焕发青春。□李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