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雅趣

版次:07    作者:2021年04月16日

近日,有朋友约起喝茶,畅谈写作,交流心得,互通信息……这番雅趣,我已久违了。原来,这忙里偷闲的茶叙时光,清香淡雅,收获颇丰,着实耐人回味。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唐朝陆羽《茶经》得知,我国饮茶的历史少说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诗仙太白对蜀中道路艰险的生动写照。就在这沟壑纵横、险冲如锁的崇山峻岭之间,却崎岖蜿蜒着至今保存完好的川陕“盐茶古道”清晰可鉴、宏伟厚重、蔚为壮观,足以追溯和窥见川茶和大唐的兴与盛。饮茶,在川东城乡越来越成为一种会客交友的时尚礼仪,这不仅是自古以来大巴山人的待客之道,更是我们对民风遗俗的留恋和对茶文化以及巴蜀古国文明的传承与弘扬。

品茶,不得不谈及到茶馆。仅大竹这个小小县城而言,不算过街巷道、楼宇小屋、居民家室的小茶馆,光算拥有营业执照挂牌经营的大小茶楼,少说也有几十上百家吧。就拿街头巷尾的小茶馆来说,喝茶、打牌、打麻将是市民休闲娱乐打发时光的好方式,也是老百姓闲暇生活的最爱。而最有特色的,还是要数农村乡镇上的小茶馆了。每逢当场天,几个农家哥弟姊妹,早就通过手机微信,约好地点,欣然前往,三五围一桌,叫上一壶老鹰茶,打扑克、甩川牌(也称“长牌”),任意选择。悠幽小茶馆,满厅激荡,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乡下茶馆生意兴隆,在大竹就数杨家和清河两镇最为盛。这些地方如今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和省市县摄影家、作家、画家等协会采风创作民俗作品的首选基地。一人、一物、一瓦、一墙、一窗、一门、一桌、一凳……每一处都是景致,每一点都有新奇,看不厌,想不烦。品茶者,有的就木桌边或坐或站,有的在竹椅上或依或躺,有的或看别人打牌或随意走动鼓劲……个个闲庭自若,人人悠然自乐。最吸眼球的是那些吸着旱烟的老者,大多年过五十,男女皆有,眯着眼,醉如神,吞云吐雾,星光点点,烟圈袅袅,惬意漫漫,怡情悠悠。尤为那烟杆下坠着的或骨或木或竹之类的小饰物,精妙细致,小巧玲珑,在吸烟者随意带动下,轻盈而动,摇曳多姿,别趣横生。一人一个动作,一人一座雕塑。生活的烟火映照着这一张张知足而幸福的笑脸。茶盅上的“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好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毛主席字体的红色标语,在放下锄头的粗糙大手抚摸下,返璞归真,格外醒目。若不是从茶盅的新旧程度判断为近些年从网上淘来,连同茶馆里现代智能化的天然气烧水锅炉来看,你还真会感觉自己是穿越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生产的场景了。这浓浓的川东气息,纯朴淡雅的遗风民俗,历年被许许多多的摄影师装进镜框,许许多多的文学艺术爱好者装进心里、跃然纸上、流露笔尖,绘就出了一篇篇感人诗文、一幅幅动人图画、一幕幕惊叹话剧……清河雅镇、杨家老街等作为大竹生动的民俗名片,随着各种文艺作品走北闯南,漂洋过海,走进千家万户。

茶馆的风格,在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风格,既有下里巴人的清俗,也有阳春白雪的雅致,消费人群亦随之因人而异了。确然,中华茶文化底蕴深厚,以茶为生、以茶修为、以茶联谊、以茶论人、以茶入艺、以茶作画、以茶兴文、以茶施礼,可谓茶中有品,茶中有人生。农村乡镇的小茶馆如此,县城都市更是有加,绝大多数上档次茶楼、咖啡厅也都是靠扑克、麻将等提供娱乐服务,但万变不离其宗,茶水才是其中消费的重点。相对农村场镇而言,县城都市里茶楼消费者通常主要不是来消磨时光,很多是边打边聊经营生意的、边打边诉说衷肠的、边打边谈情说爱的……茶馆里,这方面的信息量很多很大,关于在茶馆里品出故事产出的作品也很多,而让人不假思索地想到的是最著名现代文学家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茶馆》。《茶馆》自发表以后,被改编成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其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就不言而喻。

“一诗一盏茶,一坐一身净。馨香弥漫,祥云缭绕。云峰茶谷,好一个养生之地、栖息之所。”出自何武老师的《世外茶源慢煮时光,我在云峰茶谷等您》。我欣赏这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欣赏那样清幽淡雅的闲恬生活,欣赏何老师对生活的灵犀感悟,并给予他佩服与敬重。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品茶之处,寻觅重复何武老师所踪迹,果真感同身受——云峰茶谷恐怕是大竹慢煮时光的最佳之地,后来我们又在团坝镇的赵家山发现淳年小院,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只要一壶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茶馆,无论城市乡下,不单是传递快乐、分享喜悦的好驿站,更是奔跑追梦者最好的加油站。沏一杯白茶,与茶香一道,沁入心扉,恰恰正好,醉你难忘——“人间有味是清欢”。□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