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1年04月16日
一个老病人打电话,说要带孙女来看病,我说我不是儿科医生,不看儿科病人。老病人说已经18岁了,吃惊,她不过60出头,想当年,赵医生父母晋级外公外婆时,年近六旬。这就是农村和城市、早婚和晚婚的差距,一百年内多出一代人来。
孩子到跟前一看:哪有18岁?不过十一二岁身高,表情有些呆滞,主要症状是进食少、恶心呕吐。询问病史,十多年前,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开始较同龄人迟缓,但父母认为是孩子偏食、不认真吃饭造成,从未带她到医院做检查。查体时,看到孩子胳膊、手臂上,很多淤青紫痕,父亲说那是她不吃饭,她妈气急给打的。
好同情这个女孩。即使没有医学常识,看18岁的女儿发育异常,也会怀疑到疾病(后确诊为一种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她的父母在十多年的岁月中,要怎样大意才能无视孩子的症状,不及时安排孩子检查治疗。最该是女儿庇护神的母亲,不能安慰弥补,还责怪女儿不听话,并用暴力惩罚。
儿子问我:妈妈,小时候你们打过我没?我反问你记得有吗?儿子说没印象。确切地说,如果掐孩子也算打孩子的话,那我打过一次儿子,而且从那以后再不敢尝试,因为心痛的感觉太难受。
每个小孩子都有特淘气的时候,有次不知什么事儿子犯犟,怎么都不听劝,我气急了在他细胳膊上拧了两把,当时小子呆呆看着我,也没哭。但是我的心早已不忍,那软软的嫩嫩的肉肉,一会儿就变青了,我倒差点哭了,发誓再也不打儿子。老话: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上,一点没错。
儿子又问外公外婆打不打人?不到一定的年龄,根本不知道父母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我们的行为认知,在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烙下父辈的痕迹,或者把他们的优点传承,或者把他们的缺点延续。
一直认为,极善或极恶的父母,培养出品性完全相反的子女,如同基因突变一样罕见。子女身上多少都有父母的影子,绝大多数人生是平凡的,所以当你认为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卓越时,请默念亲生的,然后自我反省,亲子间大部分冲突会得到有效缓解。
在我的记忆里,也曾挨过父亲一记拳头。大约小学二年级,放学到爸爸办公室拿钥匙回家。爸爸的钥匙一大把,除了家里还有单位的,用一根线绳套在裤腰,当时解下来一并给了我。路上我捏住绳头转动,把钥匙舞出圈来,越转越急一不小心松了手,钥匙飞到老远遍寻不着。
我飞奔告诉爸爸,因为有单位钥匙,爸爸当时着急上火,一拳打在我腿上。闯了祸自知理亏,我没敢哭闹,带爸爸到丢钥匙的地方扩大范围寻找。找到钥匙后,我立马觉得这一拳很痛,赶紧给妈妈告状。妈妈就责问爸爸:你找都没去找就打孩子,找到了不是白打了娃儿,找不到再说嘛,也不该打孩子。
年轻的时候,两代人之间总会存在矛盾,每每和父亲发生摩擦,就会翻旧账,控诉他打我那一拳。这件小事被我清晰记得,于是我知晓,孩子挨打后是会记仇的。及至自己当了父母,便小心维护和孩子的情感,不想被他记住父母粗暴的形象,好在儿子心大,已经记不得我掐过他。
对于中国老话,我一向认为凝聚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多少应该遵循,但是“黄荆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这句话,却实在不能苟同。成年人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用行为和语言达到目的,非得恃强欺弱用暴力解决问题,虽然简单有效,但难免影响父子母子间的亲昵,而且在孩子心理留下“谁强谁赢”的观念,当他们长大力量足够强时,他们会套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打骂孩子发脾气时,孩子到底有多大错?其实很多时候,不过是觉得孩子没有完成我们的安排,没到达预期目的,在讲道理的过程中失去耐心,情绪爆发的方式。真心话,如果家长足够优秀,对孩子期望甚高,还让人觉得可以理解,偏偏有些家长自己很糟糕,却对孩子要求严格,如同那对耽误孩子一生的夫妻。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儿子年龄相当的孩子受苦,除了同情孩子,便是对她父母相当鄙视。歌词: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其实孩子们不能选择父母,他们同样想:儿女不图父母有多大能耐,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大千世界,茫茫众生,至亲的骨肉就那么一二,人生短暂,匆匆而过,爱还来不及,怎么舍得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