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1年01月15日
“爸爸,今天热和,该给您理发啦!”1月10日中午,达川区石桥古镇永进新农村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扶稳!起——”趁着难得的冬日暖阳,古稀老人孙贤贵招呼着老伴余中秀,将97岁的岳父扶上圈椅,连人带椅缓慢地抬到门口。“嗡嗡嗡——”系围布、持电剪、插电源,在老伴用热水给岳父洗头后,孙贤贵摆开架势,开始给岳父理发。“安逸哟!”期颐老人舒适地仰躺着,双脚稳稳地放在大“烘笼”上的蒸隔上。
理发、修面、剃须,孙贤贵手脚麻利,一气呵成。“给您老洗脚啦。”老伴端来热水,脱去厚厚的双层棉袜,孙贤贵握住岳父的双脚,连搓带揉,动作轻柔。“爸爸,水温合适吧?”“合适,合适,幺儿,谢谢哟!”耄耋老人笑容灿烂,满脸幸福。“女儿孝不叫孝,女婿孝才叫孝!”街坊邻居举起大拇指,啧啧赞叹。
撩起大衣后摆,快速换上新的“暖宝宝”,伺候岳父上床后,孙贤贵抿了一口清茶,说起了他与老岳父的父子情缘。“我是75后,还年轻!”面对社区记者,性格豁达的老人十分风趣幽默。孙贤贵生于1946年6月,年逾古稀,他与老伴一起奉养岳父整整14年了。“我与老伴余中秀是黄昏恋。”孙贤贵说,结发妻子离世后,他曾经肝肠寸断。2006年4月,经人撮合,他与现在的老伴走到了一起。从那时起,孙贤贵就接过了赡养岳父的接力棒。
“贫家出孝子,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最能体会父辈的艰辛。”幼年时,孙贤贵兄弟姊妹8人。除了务农,全家仅靠父亲在乡农具厂干木匠的微薄工资养活。1968年3月,孙贤贵应征入伍,在部队,干过班长、给养员,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73年3月,孙贤贵退伍还乡。2005年,经村民选举,孙贤贵担任永安村村主任。2011年,“9·18”大洪灾前后,孙贤贵与村支两委一道,带领村民修建了新农村、提灌站、水泥桥,永安村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由于工作积极,干事认真,业绩突出,孙贤贵多次荣获当时的县、区、乡级“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员”,2012年荣获“灾后重建先进个人”称号。
说起岳父余朝书,孙贤贵眼含泪水。“旧社会,他是一个佃田户,没有房子;解放后,才分到了地主家的房子。”岳父30多岁才结婚,育有三个子女,大女儿余中秀就是孙贤贵的老伴。妻弟在外地上班,无暇照顾老人,妻妹家境不佳,岳父母一直是大女儿照顾。61岁那年,余朝书老人患“头风射目”,双眼失明;命运多舛,后又摔下楼梯,双退残疾。“两头跑不是办法!”与老伴一合计,2006年5月,夫妻俩将岳父母接到家中,悉心照顾。6年后,岳母去世。对90高龄岳父的赡养,“老女婿”孙贤贵端茶递饭、擦澡洗脚。
“14年了,我就是他的儿子!”岳父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炎,孙贤贵与老伴多次将他送去就医。在医院的日子里,同为老人的孙贤贵学会了套“导尿管”的技术,亲自动手为老岳父解决排尿问题。“他经常便秘,我就用手指抠出来,再辅以中药治疗。”半夜三更请医生,那是家常便饭。一年四季,岳父都是热水洗脸脚。由于照顾得体,孙贤贵的岳父现在没有大病,身体安康。“开春后,我们会推着爸爸出去,在新农村转一转,晒晒太阳。”孙贤贵说,自己也快到75岁了,岳父150多斤的体重,他与老伴很多时候力不从心,但是他从不后悔。“爸爸还在,我们就是细娃儿,我们就永远是年轻人!”简单的语言,饱含着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简单的语言,让社区记者无比动容。此时,坐在孙贤贵身边的老伴,早已泪眼婆娑了,那泪水里,渗透着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