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普及已枝繁叶茂”

受访者: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515艺术创窟艺委会委员 刘承川

版次:08    作者:2021年01月15日

美育的普及已枝繁叶茂,这是我对于本届青少年书画大展赛最直接的观感。

从作品数量来看,本届青少年书画大展赛收到了来自全市400余所学校共六万多件作品,为三届以来最多,在数量上达到了一个突破。经过海选、初选,最终进入复试的作品无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题材,亦或思想和技法上都呈现得较为成熟。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各学校和艺术机构的重视,无不体现着美育的普及效果。

从作品种类来看,国画、油画、版画、素描、水彩、水粉、综合材料……各种创作手法得以应用,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画卷。譬如《友谊到夕阳》是一幅传统水墨国画,但其表现手法却并不传统。整个画面一分为三,构图和技法都贴合当代青少年视觉进行创作,表现的内容也是茶余饭后老百姓最真实的市井生活。整张画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十分接地气,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感受体现得淋漓尽致,突破了传统国画的表现形式。

从作品的尺幅来看,在本次书画大展赛中,组画和大幅画出现的频率较高,甚至还有如儿童画《火线救援》这样近两米长的“巨幅”画作。这幅画的优秀之处在于画面十分统一,人物造型充满童趣,人物动作生动自然,类似油画的表现技法——既彰显立体感,也不失厚重度。饱满的构图对火灾现场场景的视觉描写非常贴切,不仅绘出了消防战士保护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勇敢奉献,同时也加强了小朋友们对于火灾的认识,具有较好的教育警示作用,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效果自然也相对突出。

与此同时,在诸多绘画作品中可见国画和彩铅的融合,油画棒和墨的浸染,各种综合材料的创造性运用,迸发出独特而新颖的艺术火花,这算是从前教科书里并未涉及和应用到的范围,恰巧再一次佐证了少儿美术的普及化与创新化程度大大提升。总而言之,通过这四个方面,我们不难发现此届比赛在前两届基础上的提升和超越。

可是伴随着艺术和社会的发展,仅局限于艺术的普及效果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着力方向还需要重视艺术的审美高度和基本的造型表现能力。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校或机构虽然展示出极高的参与积极性,送来了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尺寸较小,且没有经过装裱。对于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展厅和优中选优的比赛而言,这些作品还有较多的进步和发展空间,这既是众多评委遗憾惋惜的地方,同样也是值得期待和努力的地方。希望在下一届比赛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更加专业化、更加具有审美表现力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