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1年01月08日
乡野竹笋,多不择地而生,是难得的美味:脆嫩、鲜美、清香,从乡野到京城,盛名不衰,清代李渔称之为“素食第一品”,甚至称其“肥羊嫩,何足比肩”。
乡野竹笋——冬笋、春笋,皆是时令美食。
农历霜降起,至春节前后,正是挖冬笋的时候。冬笋是美食,食冬笋是美事,挖冬笋却是“苦差”。
挖冬笋,如世间百行,得懂行,谙门道。不然,挖笋便如开荒,满山乱跑,“归来却空空的行囊”,美味难得,白费心思。
乡下老家,老屋门前有片竹林,大的楠竹小的黄竹分分合合,参差错落。黄竹笋,扯;楠竹笋,挖。竹子多,笋也多,满地是,不用找,挖也随便,反正多。从小以为,挖竹笋,举手之劳,小菜一碟而已。
直到某年冬,与外甥进竹山挖笋,半天时间,山中、山边,双眼紧盯地面,如探测仪,有“可疑迹象”,便“破土动工”。可失望远多于希望,挥锄不止,却收效甚微,所挖之笋既小,数量也少,寥寥几根而已。始知挖笋并非如我所想,毕竟是美食,非小菜。后来随父亲先在自家竹林、后去离家数里的竹山挖冬笋,始得其中门道。
挖冬笋,先选竹,后选地。
依竹竿颜色深浅选竹,深则老,浅则嫰,或老或嫰皆不会有笋。枝繁叶茂、竹叶浓绿,且地面少量黄叶的竹株,才长笋。冬笋生长之处,多与竹枝伸展方向或竹鞭走向几乎平行。以此为据,弯腰细看,土质疏松,地表略微隆起,松动开裂,必有笋。
“两选”无误,可以开挖了。
沿笋四面拔开泥土开挖,下锄须轻,不可太用力,太用力则伤笋。且不可破坏竹根,否则竹子生长受损,来年竹笋大减,岂非憾事?
挖冬笋难,挖春笋易。
冬笋深藏地下,绝不“抛头露面”,寻觅不易,须得其法;春笋不然,春雨之后,破土而出,竹林里几乎满地皆是。但挖起来,虽不如挖冬笋须“刨根问底”,仍然得小心。
冬笋与春笋,有如连襟,挖笋时间,虽以立春为界,但其实如地下竹鞭枝枝节节:冬笋尚在,春笋已萌;春笋已出土,冬笋依然有。只是在春笋的江湖,冬笋风光不再,若不挖尽,必然衰败,最终枯萎,只能来年再会。
后来一直读书,小学而中学进而大学。大学毕业,几经辗转入城。从此,往返城里乡下,两地奔波,疏远了竹笋。
直到近几年,进城之后,忙里偷闲,挖过几次笋。
难得清闲,朋友相约,两家人一道,弄来疏远得有点陌生的锄头,开车去了城郊竹林挖竹笋。朋友自言挖竹笋是内行,言谈之中颇为自信。而我,虽然父亲所授“独门绝技”疏远多年,毕竟不曾荒废。下了车进了竹林,我们约定:一南一北开挖,两小时后会合。这里大片竹林,竹子一丛一丛甚至一堆一堆,修长,茂盛。开始有点陌生,一挖一挖,慢慢地,当年挖竹笋的感觉才在心底复苏,才开始上手。妻子和儿子兴致盎然,一起寻找竹笋。他们一声喊,我便拖着锄头过去挖;后来,我只专心挖了,仿佛“挖笋专业户”……约定时间到了,竟然有了鼓鼓囊囊一大袋。朋友也挖得大袋竹笋,大获丰收。两人——不,两家人——哈哈大笑。然后,收拾停当,去朋友家大快朵颐。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挖竹笋,其实不在竹笋多寡,如钓鱼者之钓胜于鱼,我们挖竹笋也是挖胜于笋——挖笋、食笋,皆是如此。
冬笋、春笋同列美食,在饮食界美食圈,究竟谁是最美?挖来再说,要不,则是“嘴上谈笋”。
挖来了笋,然后才是食笋。
在我国,食笋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里便有了“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这样的诗句,可见彼时便开始食笋。晋代戴凯之《竹谱》中曾细述数十种竹笋的不同风味。唐太宗素喜竹笋,有笋上市,便大宴群臣,谓之“笋宴”。诗人们历来对竹笋诸多赞叹,甚至以为笋之味胜于肉。白居易因为食笋而“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杨万里甚至“顿顿食笋莫食肉”;诗人中的美食家陆游在品味江西猫头笋之后盛赞“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同为美食家的苏轼更是吟出了“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为“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居无竹,便无笋,无美味,因此,“若使不瘦又不俗,还是天天笋焖肉”……千年之后,诗人们、美食家们食笋之态乃至开怀之笑犹可见、可闻。
有说春笋口感带涩,不及冬笋鲜嫩,虽然焯水之后,鲜美大增,仍然难及冬笋。冬笋素称“金衣白玉,蔬中一绝”,质地幼嫩,蛋白质、膳食纤维、微量元素俱佳。元代张昱诗“僧家嗜笋如嗜肉,满腹生香贮寒玉”写的即是冬笋。也有说冬笋肥厚醇美,春笋清香爽口,刚破土的春笋——亦即乡间所言“黄泥拱”(在黄泥地上拱起)被誉为极品春笋——最美味,营养比冬笋丰富……
其实,冬笋春笋,同列美食,大快朵颐,何必求其最美次美?挖笋在其乐,食笋亦在其乐,乐在其中,如此足矣!
挖笋、食笋,在冬天,在春天,是美事,是美食。挖出了冬天的温暖,品出了春天的味道。□贺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