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份报纸相约

版次:09    作者:2020年12月17日

“红梅,又有你的汇款单哦。”单位负责收发的刘师傅将一张浅蓝的单子递给我。办公室的同事又免不了一阵调侃:美女作家又有文章见报了啊,请客请客。他们哪里知道,这单子上也就只有二三十元的金额呢。他们也不知道,作为达州本土的一份都市类报纸,《达州晚报》文学副刊是很注重刊用本土作者作品的。所以身边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字大多出现在《达州晚报》上。报纸副刊由于篇幅限制,多刊载短小的千字文,在那上面发表几篇小文章,实在算不得什么作家,只能算作是一个勤勉的作者。

当然,正因为不时有我们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一些亲朋好友会自动订阅晚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仿佛每日不浏览下这份报纸,就缺少了什么,心欠欠的。我想,这恰是晚报想要的回馈。

晚报的销量一直很好。记得那些年,我们在河边乘凉,在大排档喝酒,在街头散步,都有人将报纸送到手上,仿佛大街小巷,无处不是卖报的人。这种方式,养活了部分4050群体的同时,也成全了一份报纸的传播。

记得十年前,我每天上下班须得穿过一条地下通道,往往在踏进通道入口的同时就会听到一个略显苍老、沙哑而着力高亢的女声:特大新闻,一家几口被害了……拖很长的尾音,如是反复吆喝。那时候,我总是逃也似的快步走过她身边,所以她的报纸,我是一次也没买过。后来才知道她视力残疾,以卖报为生,是自强不息的典范,又不禁对她生出敬佩之情。听说她报纸卖得不错,每天类似“这里死了几个人”“那里出了什么事”这样的吆喝,看来是管用的。人们总是对这样的事件关注得多一些。那时候的《达州晚报》,顺应市场需求和大众的阅读喜好,不少版面都用来刊载这类市井新闻。

近些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每个人都变成了信息传播者,纸刊再要一味沿袭旧时的作风显然不再恰当。人们茶余饭后用以消遣的快闻简报,已不再需要借助报纸获得了。一个群体悄然消失,如今再难寻觅到卖报人的身影。地下通道口子上那熟悉的吆喝声也已绝迹。

无人叫卖的报纸,要如何走出低谷,实现蜕变呢?我欣喜地看到,此时的《达州晚报》增刊扩容了,更加注重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与跟踪报道;副刊设置更加丰富,囊括娱乐、消费、健康、资讯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写作者,我能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副刊“凤凰山”栏目,一扫以往的小家子气,遇上好的稿子,甚至舍得给出整个版面,这在以往是绝没有的事。

以前不爱往晚报投稿,因为版面小,内容承载量有限,文章篇幅稍长便得刀砍斧斫,有时候会把文字删减得不成样子。如今可好,走过了迷茫与低谷的《达州晚报》,版面加大,焕然一新,呈现出大气象、大格局,所用稿子的分量也更重,而对于一份都市类报纸,这也是她品质上的一次擢升。

希望永远是这样的,我们手头有一份每天必读的报纸,看着亲切,读着温暖。在不经意的某一天,会有人打来电话:红梅,我今天又在《达州晚报》上看到你的文章了。□罗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