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0年12月11日
《达州晚报》创办那年,我还在乡下教书,正是文青一枚,自然对这份都市型的报纸尤为关注。她也果然不负众望,新闻更贴近生活接地气、形式更开放大气重包装、传播更及时精准有特色,一度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巧的是第二年我从乡下考到了电视台,成为了专业新闻工作者,工作中与晚报有了更多的交集,于是就有了与她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份真挚情感
对于晚报,我一直怀有一份真挚的情感,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亦师亦友亦兄弟。初入电视台,我被安排到专题部。新闻专题做的是深度报道,与晚报特稿的形式内容有相似相通之处。作为半路出家的记者,我跟着电视学拍摄,跟着晚报学写稿,很快进入了状态。
但没多久,我陷入了深深的焦虑,那时新闻部的记者多为派活儿、少有策划,外出采访频率高、身体累,但操心不多;可我作为专题记者就不一样了,节目周期虽然长一点,但期期节目都得靠自己绞尽脑汁地寻找节目线索,精心策划拍摄,熬夜撰稿编辑。有时找不到新闻线索,栏目又等米下锅,那个急呀,真是让人心累。为此我想到了运用晚报,于是坚持每天阅读,从中梳理出涉及达川的新闻,再研究哪些可以通过电视做深度挖掘,及时与晚报记者联系获得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就这样无数次解了工作中的燃眉之急。
当然,我不只是蹭晚报的热度,更与晚报合作互动,有时会联合采访,有时会将典型专题的解说词深度加工转换成特稿发给晚报选用。《法盲原告成被告》《法官与失足青年的母子奇缘》《三根手指撑起一片天》等稿件在晚报整版刊发,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于新闻来说放大了宣传作用,于我来说提升了知名度。所以一路走来,我对晚报始终心存感激。
一个纪录短片
近年来,“达州晚报……达州晚报……”的叫卖声依稀远去,但满城尽是卖报人的画面早已在记忆中定格。那些年,大街小巷的卖报人印证了《达州晚报》的火爆,特别是寒暑假,加入卖报大军的中小学生成为了达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职业的敏感让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现象,于是决定拍摄记录短片《达城卖报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我们在众多的卖报人中选择了报纸卖得最好的何大成,他每天能卖一百份晚报,每份纯赚两毛,一天可以赚到二十块钱。何大成卖报已有十五年,有人算过,按他每天卖报行走五公里计算,十五年来他走的路程可以围绕地球一圈。
凌晨四点,我们跟随老何到荷叶街等待领取当天的《达州晚报》。老何领到报纸,提炼了当天的重要新闻标题,一边叫卖一边穿梭于马河沟、五七师部和文家梁一带,六十岁的人走起路来却是健步如飞,倒是我们记者累得气喘吁吁,直呼跟不上。直至上午十点,老何领取的晚报全部卖完,我们拍摄顺利完成。
一个短片纪录了卖报大军中的普通一人,但反映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他们的脚印烙在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也烙在了我们所有人心中。他们和晚报人一样,虽然普通但真诚朴实,虽然平凡但辛勤善良,虽然忙碌但快乐幸福。
一篇参赛征文
《达州晚报》不但照顾了大部分读者对时政、经济方面信息的阅读需求,还特别注重副刊文艺的精心策划,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味与厚重感。
2014年,晚报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了以“阅读启迪智慧,劳动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我积极参与,以《书香记忆》为题写了一篇征文。文中有我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的辛酸;有我迷恋书籍借书连夜啃读的热切渴望;更有阅读改变人生、影响女儿的真实故事。稿件投出去没几天,晚报就选发了我的征文,征文结束还获了奖,让我感到十分惊喜,可没有想到的是文章发表两年多后却生出了一个小插曲。
2017年,我偶然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与我的征文同题的散文。一看内容,竟与我写的《书香记忆》一模一样,我一下子懵了,我从没向《人民日报》投过稿,怎么会在这上面发表?再一细看,作者署名赫然变成了“杜学峰”三个字。当时感觉非常气愤,在网上百度了一下“杜学峰”这个名字,才发现此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文抄公,让作者和编辑防不胜防,举报他的帖子更是数不胜数。于是迅速向晚报编辑作了友情提示注意此人,同时将在《达州晚报》发表征文的截图发给《人民日报》进行举报,后来《人民日报》编辑发邮件向我致歉并将文抄公“杜学峰”拉黑并永久封杀。
朋友说文学是一种让人成瘾的病毒,一旦沾上就无法摆脱。事实的确如此,这些年来,阅读《达州晚报》的副刊作品已成为一种习惯,翻开那墨香四溢的页面,品读那优美深情的文字,内心格外平静与惬意。而久了不写点东西,不向晚报投个稿内心就有种愧疚感,好像日子都过得不安生。这样看来,文学对人的影响远比病毒还厉害,《达州晚报》对我的影响已深入灵魂。
一段新的征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上个厕所、坐个公交打开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关注的APP、微信公众号就能了解到各种信息。
《达州晚报》和我们一样开始一段新的征程、面临一次巨大的挑战,只有顺应时代、主动融入、改革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这一点上,晚报早就未雨绸缪走在了前面,开发了网上电子报、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开发了APP、成立了新媒体中心,让平台更全面,传播更快捷,内容更丰富,受众更广泛。
按照“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我们区级媒体迅速融合成立融媒体中心,形成了新的全媒体矩阵。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我们再次与晚报有了更多的交集,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二十年的见证,二十年的陪伴,晚报在岁月的更替中不断超越,一路缤纷。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老朋友,我们一起成长、共克时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未来的日子,我会一直与她同在!□唐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