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0年12月11日
□陈国衡
达州,巴人故里。巴人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巴渠民歌在华夏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席地位,其中通俗好听的情歌更具地方特色。
巴渠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例,它是达州地方文化的软实力,是一张叫得响,传得开的名片。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巴渠居民民俗聚会则击鼓、踏木牙,唱竹枝为乐”,巴人歌谣因其悦耳的音律和强烈的节奏感易于传唱。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下里巴人”,实际是巴人唱的民歌,它的基调是一人唱众人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与宫庭音乐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形成鲜明的对照。
“竹枝”既是巴人聚会的一种民俗,又是具有巴渠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情歌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如《荷包歌》:“二月荷包绣桃花,桃花开在情妹家,摘枝桃花送情哥,情哥你要爱惜它”。紧接着唱:“妹的荷包圆又圆,又装银子又装钱,时时刻刻莫忘了,天天挂在哥眼前”。一旦坠入爱河,相思之苦,如泣如诉。《相思歌》唱道:“巴山豆藤藤长巴心巴肠想我郎。山又高路又长望着山巅哭一场”。又如:“情妹当门一条梁,芹菜韭菜栽两行,郎吃芹菜勤想妹,妹吃韭菜久想郎”。
巴渠情歌源远流长,它与川陕苏区时期一些红军歌谣一脉相承。如:《劝郎歌》:“一更劝郎把门关,情哥听我肺腑言。人生在世间,总要学正传。莫嫖莫赌莫要钱,切记莫学烧洋烟”。“旧瓶装新酒”,红军宣传队将其改写成《劝郎回头》及《劝郎当红军》等。更可贵的是,当年红军宣传队演出过歌舞《十把扇儿》。上世纪八十年代,当过红军宣传队员的赵明英回乡,边唱边舞,笔者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其词为:
一把扇儿凉风来(连连),井冈红旗映巴山(溜溜)。
斧头劈开新世界(哎海哟),百万工农掌政权(干哥啥)。
二把扇儿是新春,杀猪宰羊送红军。
三把扇儿三月三,红军打下剑门关。
四把扇儿四季财,穷人如今把身翻。
五把扇儿是端阳,红军胜利喜洋洋。
六把扇儿六月六,打倒(那个)豪绅好舒服。
七把扇儿大热天,妹为红军洗衣衫。
八把扇儿月正圆,站岗放哨儿童团。
九把扇儿九月九,军民同喝包谷酒。
十把扇儿大团圆,革命胜利永向前。
“连连”“溜溜”“哎海哟”“干哥啥”,显示了巴渠情歌的地方特色,相当于《十送红军》的“介子个”。《十送红军》唱响全国,老幼皆知。可惜随着岁月的推移,《十把扇儿》已经失传,希望宣传文化部门加以恢复、传承,让它唱响巴山,走出四川,汇入多元文化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