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1 作者:2020年11月30日
□周开瑄
芳华易逝,岁月如歌。人们喜闻乐见的《达州晚报》不知不觉度过了快20个春秋。在晚报编辑部过道的墙上有一张黄埔老兵为《达州晚报》送锦旗的照片,我的身影也在这张照片之中。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一段往事就浮上心头。
2005年9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胡锦涛主席有关“国共合作抗日”和对台政策的讲话引起强烈关注,表达了维护世界和平和祖国统一的决心。以“9·3”讲话为契机,省、市黄埔同学会联络组陈实组长、黄埔老兵卢大基之子卢锡武和达州日报社一起策划了由报社记者与我一道组成的采访小组,去追寻达州黄埔老兵的身影,还原、见证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陈实,原籍湖北武汉,高中毕业参军入黄埔军校,因懂英语调重庆白市驿机场任警卫连连长,与美国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频频见面,对当年的抗战史非常熟悉。
黄埔老兵卢大基,自幼习书画,就读于福州工艺美术学堂,后投笔从戎入黄埔7期,任国军某团参谋。1937年,日军攻占上海后向南京大举进攻,实施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卢大基所部坚守紫金山天文台,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孤军奋战,退至临江悬崖,12名国军跳江劫后余生,集结于武汉黄埔军校,休整后卢大基返回达城。卢大基留下遗联:“读黄埔打抗战血染沙场,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尊严;虽贫穷但清白筋骨不软,读诗书讲义气,翰墨把家传。”卢大基之子卢锡武是巴山画派领军人物,以传统的中国画国花牡丹、巴山古梅而名扬中外画坛。
我与报社记者一同采访了90岁高龄的黄埔老兵张以琴,他是血战台儿庄的亲历者。张以琴会武术,是国军某部连队督战队队员,在抗日战场上九死一生,后回乡谋职。张老很有军人气质,素食淡饭,健康长寿。他为我们提供的图片、勋章等资料,生动再现了那场悲壮惨烈的战斗。
我们在达城朝阳中路采访了原籍安徽凤阳的黄埔老兵华荣生。一进门便被他的满屋书画作品吸引,《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华荣生向我们讲述了抗战往事。当年,他考入国军杭州笕桥航空11期,复又入黄埔13期,驾机飞行,后转空军地勤。他与渠县人,毕业于达高中的抗日英雄郑少愚是同学,感情甚笃。我们根据华荣生的回忆采写了《追忆抗战中的中国飞将》。
我们还驱车前往达川区江阳乡,在石永柱的带领下采访了他的父亲石德基。石德基达高中毕业后便加入中国远征军,身材魁梧的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些资料,叙述了当年“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学生十万兵”的悲壮抗日往事。
2005年12月8日,在雄壮的军乐声中,黄埔老兵们自发地抬着巨幅《感谢信》和锦旗送到达州日报社。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与老兵们合影、留念。继而,在达城中心广场举办了《达州日报》和《达州晚报》发表的10位黄埔老兵采访稿件及画像展览,赢得众多市民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