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2020年11月27日
市纪委监委驻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纪检监察组在通川区青宁镇督导农村公路破损整治工作。
达川区明月江街道新学村村组道路硬化前后对比。
市纪委监委驻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纪检监察组在市公路管理局参加中心城区“村道公路破损影响通行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第三次调度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便利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建设。如今,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乡村振兴方兴未艾,这对农村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我市开展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将中心城区“村道公路破损影响通行问题”纳入整治行列。市纪委监委加大监督执纪力度,跟进整治进度,督促中心城区农村公路道路通行条件尽快改善,打通群众畅行的“最后一公里”,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早谋划 精部署
走好治理“第一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道路破损整治也是如此。问题产生由来已久,整改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因此还需提早谋划、精心部署,方能走好治理的“第一步”。
“各区要加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落实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一项一项狠抓工作落实……”市纪委监委驻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纪检监察组组长李炳元在中心城区“村道公路破损影响通行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第二次调度会上如此说道。
整治工作启动后,市中心城区“村道公路破损影响通行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泛征集基层群众意见建议,结合群众意见建议和实际情况编制专项整治工作计划。成立3个工作督战组跟踪督导,督促各区明确整治任务清单、实行周报进度、月报详情制度,每月开展2次督导检查,并召开工作专题会和调度会,督促各区按期完成项目进度。
同时,相关单位建立任务台账,分步分类推进村道公路破损整治。按照中心城区村道公路沥青路面有龟裂、裂缝、坑槽、沉陷等现象和破损面积超过总面积8%以上的路段以及水泥路面有破碎板、板角断裂、错台、边角剥落等现象和破损面积超过总面积12%以上的标准,在现场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摸排梳理、调查核实,锁定2020年中心城区农村破损道路整治目标84.8公里,其中通川区25.1公里,达川区52.3公里,高新区7.4公里,拟定投资计划848万元。
抓进度 保质量
提档升级见实效
“这条路烂了好几年了,一到落雨天,淤泥都盖过鞋面了,根本没办法走,不仅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连带着影响我们村的经济发展……”达川区明月江街道新学村共818户2591人,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村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其所在区域的路面坑坑洼洼、断层错位,导致专合社生产的蜜柚、农副产品向外输出成为一个大问题。
原来,专合社位于新学村8组的村道附近,村道全长2.4公里,是村专合社的运输主线路,亦是600余名村民的出行要道。该村道虽在2007年实施硬化工程,但由于道路附近有一石场正在运营,常年有重型卡车驶过,经年累月的碾压导致一部分路面损毁严重,影响着村民出行和专合社的农副产品运输,村民怨声载道。
改变源于2020年开展的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根据补路政策,新学村可享受1.3公里的道路补烂指标,对村里黄家渡至张家沟路段进行重新硬化,硬化标准为1300米×4.5米×0.2米。工程于今年8月初动工,9月中旬竣工。如今,更宽更平坦的新水泥路,为新学村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新气象。
全市还有不少“新学村”因道路提档升级受益,而这背后的故事都围绕着中心城区“村道公路破损影响通行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而展开。
今年,我市将中心城区村道公路破损整治工作与交通脱贫攻坚“两通”兜底任务、“四好农村路”创建、撤并乡镇、建制村道路及农村公路“十四五”规划工作同步推进,各区明细整治任务清单,在抢抓进度、如期完成整治工作的同时,各区交通部门主动增派技术力量指导项目施工,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纪检监察组则每月跟进督查整治工作的进度,开展专项质量监督,让村民真正享受到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活动的红利。截至目前,中心城区村道公路整治完成106.7公里,完成率125.83%。
“路不能一修了之,还要看看群众满不满意。基层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心声……”7月15日,李炳元深入达川区、通川区的村道公路整治现场,对各部门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各区在整治过程中的整治效果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提出建议。
路修得好不好,群众说了才算。在整治过程中,纪检监察组责成各区督促各乡镇、村委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乡村广播和整治标语等方式,宣传整治目标、进度和效果,提高村民知晓率、满意率和支持率。同时开展测评摸底,做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对于群众指出的问题和短板及时进行弥补。今年下半年以来,纪检监察组协同专项整治督战组对中心城区村道整治项目沿线居民的知晓率、满意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37人中,对整治效果满意的31人,满意度达83.8%。
去存量 控增量
治理养护两不放
“村道公路破损影响通行问题”专项整治要注重“标本兼治”。所谓“治标”,便如前文所述,我市分步分类推进村道公路破损整治,通过摸排锁定了道路整治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破损道路治理进度,消除现有存量;而“治本”则更需久久为功,要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完善公路管养长效机制,治理、养护两手抓两不误,以达到控制道路破损增量、“根治”农村公路顽疾的作用。
整治破损道路不能一蹴而就,还需久久为功、驰而不息。为实现中心城区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治理,市、区两级抢抓机遇、提前谋划,边持续整治、边完善长效管养机制。一方面,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持续整治消除存量,对新出现的破损道路,今年能整治就保质保量完成整治,不能整治的,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做好摸排统计工作,并将其纳入明年的整治计划。另一方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督促三区政府建立管养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等系列文件,着力解决农村公路管好、护好的短板问题,按照县乡村分级管理模式理清责任清单,将村道养护资金、管理机构和人员运行经费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确保农村公路有人管、有资金养。
与此同时,纪检监察组督促各区加强对整治中问题较突出和推进缓慢的项目进行及时分析研判、解决困难和问题,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对工作不落实、监管不到位、治理效果不明显,严重影响全市村道公路整治工作的相关责任人,纪检监察组将对其进行通报或约谈。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罗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