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0年11月20日
和一位曾经的同事聚餐,多年前他调到另一家医院,虽然都在本地,却很少联系。同事是一种特殊的友谊,带着近水楼台的方便,情感上比同学发小淡一些,容易人走茶凉。回忆当年一起共事的情景,感慨时光流逝。
多年前我俩在一个科室,关系不错,同时和某位领导相处不欢,都有委屈和抱怨,很长一段时间我闷闷不乐、心绪不宁。看他受的责难不比我少,情绪却总是开朗,便问他如何调整心态,他说写字吧,写字可以让心情平静。
那时儿子正读中学,家中有许多警句名言、唐诗宋词等硬笔字帖,情绪低落或烦躁时,便描红写字,别说效果还不错。方块字横竖撇捺,讲究比较多,专注于一笔一划,犹如数着佛珠念佛,强行把烦乱郁积的思绪抚平。
而且字帖里的文字或优美或哲理,总有贴近当时心境的句子,让你若有所思、恍然开悟。比如:百岁年光谁得到,其间忧患知多少。自古到今,谁少了烦恼,也不独我一人,愁什么愁;又比如: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难得糊涂,较什么真。
一朋友因为疾病必须在家静养,不能四处活动,一贯喜欢热闹的他,一方面对疾病恐惧焦虑,一方面不适应独处安静,整日烦躁不安心绪不宁,极不利于病情恢复。赵医生喜欢分享自己的经验,便送了两本字帖给他,极力渲染写字改善心境的良好作用,朋友反馈还有点效果。
所以聚餐时,我非常正式真诚地对同事道谢,谢谢他当初给我的建议,让我获益颇多,还帮助到了其他人。同事镜片后圆睁双眼,满是诧异地笑:我说过这话,记不得啊,我自己都不爱写字。这实在大出我的意外,把别人一句随口话当了真,有点伤自尊。
无独有偶,还有类似的事情。四年前,自认为活了半辈子,憋了满肚子的话,逢人便说也来不及倒完,便想记录下来给更多人看,于是开始推公众号。然而人生太平凡,写出来的都是鸡毛蒜皮;且不是专业从事文字工作,缺少内容又缺少技巧,便很不自信,思量着是否自不量力,继续下去的决心动摇。
一次饭局,向一位年龄略大的兄长朋友,倾述心中的忐忑。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话说秦朝有个小吏,爱记流水账,结果以后这些记录,就成了研究秦代吏治的重要文献。古代小吏相当于现在的基层公务员。朋友这话几层含义: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身份符合小吏;我的写作方式是流水账,记录身边人身边事;很多年以后,我的文章或许可以成为,研究20世纪70年代——21世纪××年代(看赵医生造化活到什么时候),近100年历史的参考文献。
儿子小时候,我逗他:妈妈再生个孩子,你想要弟弟还是妹妹?儿子总是坚定不移地回答:要个姐姐。唉,所有的男人都希望有个姐姐,所有的女人希望有个哥哥,来自异性最安全、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兄妹、姐弟之情。年轻时看言情小说,一众痴男怨女在情天恨海中恩恩怨怨,很是虐心,暗自思忖:如果可以选择,不做男主的爱人,风险和竞争太大,要做就做妹妹。择偶时一个单项否决条件,就是必须比我年长,父母没给我一个兄长,自己找一个。
所以,我对兄长总是敬重,接受他的观点,充满信心坚持写作,一晃快四年了。前几天见面,突然想起问他这个秦朝小吏叫什么名字?换来前同事相似的惊诧:我讲过吗?我怎么不记得。实在让我疑惑当初他是为了鼓励我随口瞎编的。不死心网上查找,还真有这么个名“喜”的秦朝小吏,兢兢业业写了数十卷竹简的工作记录,死后全部陪葬,得以让人窥见两千多年前的历史。
无端端想起中学课文,鲁迅的《风筝》。年少时周大哥嫌恶风筝,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发现小弟瞒着他做风筝,竟然粗暴地损坏了风筝。二十年后人到中年,周大哥满心歉意,希望得到弟弟的原谅,然而弟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这样的事?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很多时候,人们以为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会对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那是自以为是,其实不能够。鲁迅先生为年少时的“暴行”,忐忑了20年;我对朋友的劝告,感激了多年,然而他们都不记得了。人类懂得趋利避害,小弟选择忘记伤害,我选择接受有利信息,是让自己安心。
只是鲁迅先生是心情沉重的,而朋友们是坦然轻松的,老话说:栽花不栽刺。与人善不与人恶,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