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石子流传的故事(二)

版次:08    作者:2020年10月23日

兰大顺指挥所遗址

立石子位于达川区原福寿乡巴河南岸,今属石梯镇立石子社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十分丰富。今日社区记者就来说说这里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及传说。

地下党的故事

石梯镇(福寿)石人村现年九旬高龄的符代威老人讲,二哥符代阳,1916年生。1933年红军来到福寿,他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后在中央保卫团任班长,在陕北战斗中负过伤。1943年回到宣汉养伤,以挑担卖小商品为掩护,在宣汉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始终保持着和王维舟的联系。后在宣汉结婚安家。解放后,1950年任宣汉县副县长,1955年病逝。

覃作泮,福寿四合沱人,地下党员覃仲芳的侄儿,1947年任福寿小学校长。当时学校办在寺庙里,覃作泮将校内原寺庙的菩萨统统毁掉,以纯洁学生的心灵。有人怀疑他是地下党,便向其主子报告,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将覃作泮抓起来,送到达城大北街官府关押。

曾与覃作泮一起办立石子书院的进步人士、时在官署任干事的周北葱闻讯,立即去找刘存厚放人。刚来到衙门,站岗的狗腿子就问:“你找谁?”“我找刘存厚。”对方说:“刘存厚是你随便找的吗?”没等对方话音落,周北葱就甩给那人啪啪两耳光。那人正要怒吼,正巧刘存厚走到门口来了。刘问什么事?周北葱说请放人。“覃作泮交代了的。”“交代了的也放,没交代的也放。”周北葱理直气壮地说。刘存厚见没有事实依据认定覃作泮是地下党,随后就将覃作泮放了。解放后,覃作泮曾在报社工作。1959年,覃作泮病逝。

在立石子中房湾,有一座老房子,当地人称作“明朝房子”,现为村民周新朗家的住房。

据周新朗老人讲,“明朝房子”这里解放前有个中共地下党员叫周福,1901年生,为人慷慨大方,守信诚恳。1933年在重庆民生公司工作,后调重庆市政府,暗地为党的工作立下了不少功劳。如传递情报最有条件,因为长航局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他老家的本家人。如武汉长航局医院会计周新哲就是他同堂长兄,买轮船开航。轮船船长有其长辈周维卓、周维辉、周维熙,二弟周新侠。周福和周新哲两位就带出家乡人270余人,在政界、商界、科技界,战斗在各行各业。上自达州,下至重庆、武汉,都有周福发展的地下党员。

家乡曾有人问他参加地下党的有关情况,他总是说地下党的工作永远是保密的,不能说。只有周新龙可以公开,因为他是我哥,参加童子队出去的,抗日战争任连长、营长,抗美援朝任团长,参加某某战役全团人都牺牲了,只剩他一个人。周福因脚被敌炮弹击中负了伤,四个战士牺牲后扑在他身上。他因脚不能走路,爬了一天一夜才找到部队。周福死后回了老家,安葬在“明朝房子”后面高祖梁。

冒充“范哈儿”

前几年《傻儿师长》的电视剧播出后,范哈儿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原型为范绍增。范绍增,原名舜典,号海廷,绰号哈儿,人称范哈儿,大竹县清河镇人,生于1894年。早年入袍哥,后入川军,先后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第88军军长,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范请缨杀敌,率军抗日。1949年起义。解放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等,1977年3月病故,享年83岁。

而今,在福寿立石子村还流传着“这里有个假范哈儿”的龙门阵。

82岁的立石子村一组周文选老人讲述,家住我们周家营的周维元是个孤儿,1923年七岁从周家祠堂出走,个子不高,头上生疮(癞疤)。一天,乞讨至大竹县清河场,被范哈儿(范绍增)看到,便叫“讨口子”(周维元)上他家上茶端饭洗脚干点杂活,以混口饭吃。范哈儿见小维元比较机灵,勤快,于是收留了他。

几年后,周维元长大了,范哈儿便让周维元穿上军装当兵。周维元经过训练变得十分勇敢,哪里有土匪,就派他去抓,干得非常漂亮。

有一天,穿着军装挂着枪的周维元来到三汇场上,耀武扬威地当众拍着胸膛大声喊话:“你们听到,我就是范哈儿!”由于范哈儿名声在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与范哈儿从未谋过面的人们,却根本不认识真正的范哈儿。于是还真有人把眼前这个假范哈儿当作真范哈儿呢。也有人窃窃私语:没有听说过范哈儿是个癞子嘛。

此事传到范哈儿耳里,范大怒,周维元小子竟敢冒充大名鼎鼎的范哈儿,败坏他的名声,一怒之下,就罚周维元到广元、阆中一带去养军,自己开荒种地、喂猪养牛。一年后,范哈儿去视察,得知在那里“养军”的一百多号人,就数周维元表现最好。不久就将其调回,还任命周担任排长,带兵打仗。后来范哈儿还将自己姨侄女许配给周,周维元便成了范哈儿的姨侄女婿。

周文选老人说,周维元自从离开老家后,仅于1944年回立石子周家营一次。遗憾的是,周维元于1949年在重庆被特务以“除叛徒”为由惨遭杀害,年仅33岁。

清官周德纯

现年八旬的周新安老人指着一处老木房介绍,立石子入川始祖周亚乐第十六代孙周德纯,生于1839年,老家房子尚在,现是其下六代孙周苏洪、周莉渚的住宅。

周德纯,清代文进士,二品官。1869年在河南开封做官,标有“赴豫藩台府衙”提督。开初在河北新乐、玉田、丰润三县任知县,后提升为湖北化州、滦州、蓟州知州。之后又到河南开封、郑州任知府。

相传在知府任上,任何有钱人不敢贿赂于他,他规定除国税外,其余所有税免完。举例说吧,农民鸡鸭蛋不交税是知府指令,一传十、十传百,千千万万的人拥护赞不绝口。三年一届选举,周德纯届届中选。

1896年由于天干、国内战争混乱,有时连国税也很难完成。干了二十七年后,周德纯只好自己申请因年迈无力,解甲回乡。那时清政府有个规定,中途下的官员,门前一对桅杆,必须倒地。故立石子其老家的古井盖,就是“桅杆斗”被毁后破开做的。

兰大顺指挥所

兰大顺何许人也?有说是贵州威宁县人,有说是四川达县桥湾乡人,农民起义军领袖。

据有关资料记载,1858年,兰大顺去昭通干活,团结了一批穷苦群众,随后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家乡威宁中水观音山聚会,组成一支几百人的农民队伍在当地开展反清活动,不久被清军围攻,撤到昭通与李短鞑(即李永和)的队伍会合后结盟起义。

1859年秋,李、兰的队伍在昭通地区盐津县牛皮寨扩编,随后向四川进军。10月连克筠连、高县、庆符等州县,年底占领四川自贡盐场,次年起义队伍发展到10万余人。

1863年,兰大顺部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部联合,兰大顺被封为文王。起义军在汉中、城固一带建立临时根据地。11月,兰大顺率军北上周至,并联合陕西回民军,声势复盛。次年,西北太平军陈部东下后,兰大顺仍留周至,骆秉章派刘蓉率清军入陕进攻兰大顺部,大战于周至。钦差大臣多隆阿被击伤而死,兰大顺部因寡不敌众,撤出周至,退回陕南,途中遭民团袭击,兰大顺被汉阴地主团练所杀。

又据民国《达县志》载,兰大顺率起义军,曾入达县扎营,在甘草坪与绥团练“安黎军”相遇,团练败退。

在达县福寿立石子村,至今还流传着兰大顺消灭土匪,为民除害的故事。

相传兰大顺来到达县,听说桥湾乡民间有姓兰的族谱,兰大顺与桥湾兰氏族人有着密切的渊源,便来到桥湾寻谱书。一天,兰大顺独自一人路过福寿长安寨寨门,寨丁问兰大顺做什么?兰慢吞吞地答道“借路而过。”寨丁说:“这条路任何人不能想过就过。”兰生气地质问:“礼从何来?”寨丁反问道:“你说礼从何而来?”兰不耐烦地说:“礼从周公制礼而来。”尽管兰再三请求,还是不能借路而过。

话说在这之前,兰大顺就听附近一位农夫说,寨上全是豪强劣绅,全部住入寨子,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兰大顺得知后义愤填膺,加之眼前的验证,更是怒不可遏,随后立即回周家营阵营带兵3000人,一举消灭了几个寨子的土匪。至今流传“帽子望落天平寨,斗打斗杀赵家寨,吼喝一声龙泉山,停脚服手九节滩,稳擒稳坐长安寨”。长安寨等地的土匪消灭后,农民赞叹道:有姓兰的在,我们就大顺了。

当地老人说,据考,顺治初年,确实有姓兰的祖先由黔、鄂入川而来。曾有一农民路过桥湾兰家庙马路岩,在乘凉时,拿着火把在岩洞寻找蝙蝠窝,突然发现一本残书上写有“有兰氏在此住过”的史料。那时兰氏的祖先考虑,不如索性就在兰家庙安家。至今桥湾兰家庙村兰氏族人,每年清明节都会祭祀兰大顺。福寿周家营至今尚存的一处破烂的老木房,相传就是当年兰大顺的住地及指挥所,其房门上留下的一米多长的刀口印痕,据说就是兰大顺发誓时用大刀砍的。

“潘大刀”解围

“潘大刀”真名潘飞龙,原福寿二村(今石梯镇邓家村)人,道光年间出生,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彪形大汉。一把大刀275斤重,他力大气粗,就是铜墙铁壁也会势如破竹。过去碾米的石滚有400斤左右,他抱起石滚健步如飞。

相传“潘大刀”考起过“武举人”。出门赴考那天清晨,他家的一只母鸡站在堂屋门槛上打鸣。众邻居不知主是何吉凶,议论纷纷。他的一位叔爸接口吟道:“公鸡不叫母鸡叫,去就考个潘大刀。”不久,潘大刀果然考中武举人!

一次,石梯“文昌宫”观音阁集市的米市上,姓李的和姓王的为一点小事闹架,不一会儿两姓几百人聚集在一起,准备打大架。幸亏“潘大刀”闻讯及时赶到,他脱下汗衫,左手抱起戏台下桶粗般的木柱子,右手将汗衫塞进去,然后两手叉腰,向周围瞟了一眼,几百人顿时吓得毛发直竖,都被吓跑了。

传说清政府招“潘大刀”做武官,但未成功。教官说要你做什么动作就做什么动作,要求将重刀左手上举一下看看,结果他用刀在前后身上来了个“滚龙抱柱”。不久到达县城去耍,走到大岩口被土匪用枪把肠子打出来了,潘用衣服裹住,回家便痛死了,时年69岁。至今福寿一带还在流传他的故事。□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 谯继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周新安先生等老人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