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症和老小孩

版次:09    作者:2020年10月16日

年轻医生收治一个患者,请我查房。诊断明确:糖尿病伴皮肤感染。治疗方案明确:感染严重,有其他并发症,口服降糖药物无效,需要胰岛素治疗。这样简单的病例何以需要老同志上阵?年轻医生说没法沟通,患者坚决拒绝打胰岛素,搬救兵的原因是借助赵医生年龄、威信和口舌的优势,劝告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

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医生给出的建议,他们诸多怀疑、百般质问:为什么要打胰岛素,为什么要长期吃降压药,为什么要查CT……他们往往听一个叫“别人”的话:别人说胰岛素越打越严重,别人说血压降下来就不用吃药,别人说做CT要杀死细胞……于是很多可以控制的疾病,在别人的劝说下发展壮大到无可奈何。所以,每每听到患者用“别人”对抗医嘱,我就很愤怒:那个“别人”,请你说话负责任,不要信口雌黄误人性命。

多年来,对于这种偏听偏信,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赵医生往往能运用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雄辩的口才,打比方讲道理,让患者听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地接受建议,我想这一次也不例外。带着科室一众医生大查房,白茫茫一片,制造点声势,会增加说服力。这是运用《影响力》一书中:说服他人的6大原理之一——权威原理。

但这次要劝说的患者情形不同。40岁男性,智力偏低,小儿麻痹后遗症,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未婚,一直由母亲照顾生活起居。拒绝胰岛素治疗,是因为母亲坚持说她学不会打针,然后又找理由:打在儿子身上会很疼,她下不了手。糖尿病是终身治疗,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如果出院后不能继续胰岛素治疗,医院只能选择口服药物治疗。

对于一位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如果晓以利害,相信能够接受医生正确建议,对此我深信不疑。母亲60多岁,瘦小,穿着干净朴素,典型的农村妇女,微微佝偻语速快而杂乱,刚一询问病史,便祥林嫂般欲哭无泪,哀叹身世可怜,为这个儿子付出颇多。对于不幸的家庭,医院见得太多,真心话他们不算太惨,如果说三九天最寒冷,他们家还不到数九。

我准备了整套说辞劝说那位母亲。她哀叹命苦,我便安慰健康的儿子长大了是别人的,她的儿子永远属于她;她说不会打针,我便承诺教会她;她说眼睛看不见刻度,我专门测试了她的视力没问题;她又说打针好痛下不了手,我又解释这种针头痛感微弱……翻来覆去解释了很久,赵医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败阵,母亲坚决不同意打胰岛素,要求口服药物治疗。

我转向40岁的患者,他虽然智力偏低,通过交流判断,他有能力学会自己打针。刚一征求患者意见,母亲就断然阻止:他啥都不晓得。万般无奈,我退而求其次,满足母亲要求口服降糖药物。看见患者床头放着诸多吃食,而且患者已经很肥胖,便嘱咐母亲控制患者饮食,以便尽快控制血糖。话音刚落,母亲便反驳:他饿也,未必不给他吃饱。

在这个偏执的母亲面前,赵医生的理论知识满地破碎。每次我问管床医生:那个糖尿病娃儿现在情况如何。年轻人便笑:别个40岁了,不是娃儿。但是这个40岁的男人,早已被怕他疼、怕他饿的母亲阻断了成长,塑造成为一个完全需要护理、现下流行的巨婴。

无端想起很多年前一场麻将,碰见一位性格非常固执的牌友,牌技很差,有几把牌明显出错,旁人好心提醒,居然恼羞成怒:我输自己的钱,管你啥事?拒绝接受任何有价值的建议,如何能够提高。输掉的钱是自己的,输掉了孩子前途也是自己的。

无独有偶,病房中有位70多岁行动迟缓的老人,家境很好,孩子们孝顺经常探视,专门请了护工。在同龄人中老人的身体状况不算太差,可是每次治疗过程中,症状出奇的多,生活治理能力衰退较快。有次观察患者进食,病床小桌板上摆着几样菜,明明可以自己夹菜舀汤,看护人员殷勤,一股脑儿帮忙喂饭,用护工的话:喂饭还简单些,免得到处撒又慢。

人们常说老还小,其实好多时候,是成年人剥夺了老人自立的机会。老小孩和巨婴症是一样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推手,打着爱的旗号,一点一点耗竭他们的自尊和能力。所不同的是:老人容易被原谅,巨婴则被人鄙视。这些推手们对于结果,往往自我感动到泪流,然后抱怨上天不公。

那些年代,因小儿麻痹症遗留功能障碍的人不少,我认识几个,工作家庭都经营得风生水起,丝毫不逊健康身体的人。想来不是这位母亲可怜,身为她的儿子才可怜,小时候因病没能接受教育,成年了生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他没有未来。

巨婴症和老小孩,都是被过度保护、帮助、替代后,能力逐渐下降甚至丧失的结果。要想避免这两种情况,得让自己随着年龄不断成长。爱需要方法,做合格的父母,懂事的子女,育儿先育己,养老先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