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棵树 富一方人

——记达州市第五届劳动模范李卫星

版次:11    作者:2020年09月25日

李卫星在果园忙碌

从学徒、服务员到经理,再到达州市星成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从达州到北京到成都,再到达州,在外打拼10余年的李卫星最终回到生养他的达川区管村镇新岭村。如今,他是父老乡亲的致富带头人,他用一片真情托起困难群众的致富梦。

少年离家辗转拼搏10余年

“新岭村坡陡沟深,山上无资源、地下无矿藏,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这一情形,让李卫星看不到希望。初中毕业后,15岁的他背起背包开始四处漂泊,这一漂就是10余年。

“第一份工作是去工地搬砖,年纪太小了,没有力气,最后被辞退了。”后来,李卫星去了一家鞋厂当学徒。第一次接触制鞋的他,因为动作太慢被师傅骂了很多次。李卫星咬牙坚持了下来,从最初一天做两双鞋,到后来一天做几十双鞋,他逐渐也成为了一个老师傅。

2001年,李卫星来到成都,应聘了一份酒店服务员的工作。靠着一股不放弃的韧劲,李卫星用5年时间,从服务员逐渐成为部门经理、总经理,并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大城市虽好,终归不是我的家乡,我还是想回家。”工作稳定后的李卫星,时时想着家乡的贫困现状,他毅然放弃城市生活,回到新岭村创业。

回乡创业带富一方群众

2015年8月,李卫星在新岭村流转土地800余亩,组织110名贫困群众成立了达州市星成种植专业合作社。

当年秋天,他从成都等地引进5个优质果桑品种栽植200余亩,又栽培蟠桃、柑橘等水果600余亩。次年春天,新岭村原先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头,变成了一片青山。李卫星给这片园区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星成生态桑博园。“我想通过‘星成桑博园’给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带来福音!”对于园区的未来,李卫星充满信心。

为了让合作社社员尽快掌握生产栽培技术,李卫星一边进行生产大棚、提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开展技术培训、加强苗圃管理。无论天晴下雨,还是寒冬酷暑,田间地头总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施肥除草、修枝治虫,他都是亲自带着大家干。

2016年初春,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一场菌核病,造成当年桑果颗粒无收!但李卫星没有气馁,立即组织召开了理事会议和社员大会,给大家鼓气加油,并自掏腰包兑现了社员当年应分的红利和土地租金。

“既然选择了农业生产经营这条路,就要一直往前走。”在他和专合社社员的努力下,2017年春季,园区200多亩果桑硕果累累,并成功举办了中国达州(达川)管村首届果桑采摘节,当年生产桑果200余吨,仅现场采摘就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此后,李卫星又连续举办了两届采摘节,园区仅现场采摘就实现收入100多万元,贫困社员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专合社解决了周边60余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周边100余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靠一棵树,富一方人。”李卫星用努力实现了这一愿景。□本报记者 罗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