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收藏 开办展馆 宣传民俗

这个汪才福 “板眼”硬是多

版次:11    作者:2020年08月03日

汪才福

渠县宪印

提到民俗文化达人,渠县新市镇的汪才福老人可谓当地一大名人。搞收藏,开展馆,放电影,办板报,当高音喇叭宣传员……为了传承和宣传优秀民俗文化,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日前,记者和渠县民俗协会一道来到新市镇,面对面探访汪才福这位民俗文化达人的传奇故事。

1954年,汪才福出生在新市镇飞燕村汪家老院子。在汪才福的记忆里,小时候父亲乐于为民排忧解难,经常在劳累休闲时给乡亲讲传统民间故事,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的场面令他难以忘怀。从小受到熏陶感染的他爱上了说唱和画画,读小学到初一,多次参加学校快板、美术等比赛。

1970年12月,汪才福应征入伍。在部队因年龄小和有文艺特长,连队办黑板报基本上就是他的活。有一次,为避飞石保护军用测量仪器,汪才福跌伤右股和左腿关节,出院后被安排到营部供水站,为4个连队和营部按时抽生活生产用水。空余时间,汪才福就画一些宣传图片自娱自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的娱乐工具很少,部队十分缺少扑克牌,要到每年春节时,嘉峪关市商业局才会在拥军活动慰问中,送给我们部队十几副扑克牌。我发挥自己的特长,自制了足以和真扑克牌媲美的假牌,供战友们消遣娱乐。正巧大年三十碰上团政治处王主任和一位干事来四营巡视,发现我们营部人手一副扑克牌后,大吃一惊,夸我有才,说政治处电影队正好急需找这么一个小兵来搞部队电影宣传呢,让我立马去团政治处宣传股电影队报到。”

1973年,汪才福在部队放映了一部新闻纪录片《考古》之后,对流失在人类漫长岁月中的人类文明文化遗产——民间文物艺术品产生了兴趣,从那时起就开始用仅有的每月几元钱津贴和省下的全国粮票,在偶遇民间藏品时就换回收藏起来。到退伍时,汪才福居然收藏了两箱近百件文物艺术品。“我的第一件藏品是1973年6月,我送电影片子去师部,在嘉峪关遇到一位新疆老人傍着骆驼休息,老人解开皮囊拿出一个杯子倒酒喝。我眼睛一亮,不禁脱口而出:酒杯太漂亮了!老人听到后便叫我过去喝一杯。我走到老人身边,把自己的饼干送给他下酒。老人走时,说把杯子送给我,我不干,解放军有纪律规定的,我只想让老人多呆一会,自己想把这杯子画下来。老人急着赶路,说这个杯子反正是沙漠里捡的,你那么喜欢就留给你好了。我忙把自己节省下来的十斤全国粮票硬塞给了老人。后来经过专家鉴定,这个杯子是清乾隆年间的紫砂陶器。”

文物传承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汪才福从此睁大眼,望八方;竖聪耳,听万里,想方设法收藏散失在民间的文物珍品,然后保护起来,至今已40多年。他的文物展馆中现存500余件文物艺术品:错版百元面值人民币、姑苏夜景紫砂壶、棱角塔罐、寿星仙鹿独角兽铜盖壶……收藏品里面有不少珍品,其中一枚“渠县宪印”,是他2005年时,历时3年之久,走寻了7个县市,耗资近6万元从大竹一位民间收藏者手中买回的康熙时朝廷授发给渠县县府的一枚官印。该印为福建上等寿山石雕刻,印重1.3公斤,高12.3厘米,印面长7.6厘米,宽6.8厘米,印头为深浮镂空雕龙王吐水出珠和左右二龙戏珠,印方四方为阴刻篆文“福如东海”字样。当时这枚印用于专管县内治安、盐商事务、税务等,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在民俗民间文化遗产杂项文物艺术收藏过程中,汪才福受过骗,上过当,交过近百万元的学费,为此负债累累,离过婚,还被迫下海学习取经。一路走来,可谓酸甜苦辣,唯有自知。

1978年底,退伍后的汪才福考取了当时新市公社电影队。1980年,全国各乡成立文化站时,汪才福开始兼任公社电影放映和文化宣传两项工作。在从事电影宣传放映工作中,他对华夏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好学、善良仁爱、正义忠孝的优秀民族,我们应该把好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1982年,汪才福作为达县地区代表在四川省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文化电影双先会上做了“活跃在文化站里的宣传尖兵”的主题发言。

有了目标之后,做事执着的汪才福几十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出门学习、考察、收集文化信息,收藏民间文化遗产品件,记录先辈优秀民俗文化史事,利用自办的渠县新市观音阁民俗文化中心义务广播和墙报、专栏,把新市镇这个三市四县交界的边陲乡镇的社会文化正能量宣传及民俗文化宣传搞得有声有色。为中小学生提供德育基地,为民义务广播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示劝诫村民搞好家族团结、敬老爱幼,杜绝安全隐患保安宁。宣传方式也多种多样:吹拉弹唱自编自演,书画创作报道宣传,文物展览科教放映。

几十年来,汪才福自己创作了上千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传稿件。三堡村村民张某和唐某当年因为小孩问题发生纠纷,相互动刀两败俱伤,事后,双方各自找帮手,扬言要打回来。汪才福知道后,马上以《新市人民一家人 打架斗殴要纠正》为题在广播上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和劝导,最后,两家重归于好,冰释前嫌;重阳节到了,“九月九重阳节,尊敬老人讲美德:年年都有九月九,孝敬老人祝长寿,炎黄子孙好传统,华夏美德传千秋……在生不孝逗人恨,死后干叫笑死人。诚善相待要和善,衣食住行要关心,屋檐水滴现窝窝,代代都要传孝心。”;奉劝大家讲文明树新风,“吊岩那边李家沟,有个细娃李斑鸠,嘴巴说话不干净,经常骂人不知羞……大爷一听消了气,和风细雨讲道理。细娃从小要学好,今后待人要客气,斑鸠从此落了教,学习文明讲礼貌,割草又见老大爷,多远他就眯眯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也编写了大量的宣传稿:“新市父老乡亲们,为了大家同安宁,要照政府通告行,冠状病毒肺炎病,疫情传播形势紧,千万不要乱出门……不聚会来不串门,也不打堆龙门阵,不传谣言立场正。”

为了进一步搞好民俗文化宣传,年近七旬的汪才福拿出自己毕生积蓄,在新市镇建起了上千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成为渠县民俗文化优秀示范点,当真是:

新市镇的汪才福,现年已达六十六。民俗文化上了路,一生追求不停步。□本报记者 郝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