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7 作者:2020年05月22日
一位大几岁的朋友,刚退休就升级当了婆婆,我们戏谑她无缝对接,时间安排非常合适。相约去看小婴儿,粉嘟嘟肉叽叽,在几个婆婆手里传阅,传到我这里,横抱竖抱都不称手,小婴儿被弄得“哼哼”叫起来,正份儿婆婆赶紧心痛地接过去。
前几天还和我们一起上班、聚餐、散步、打牌,转眼就适应了新角色。看她在逗弄小肉团时幸福模样,满是感慨时光飞逝:我们养育的小生命,长大成人又养育出新一代生命。
总是记得儿子小时候,每次下班回家,眼睛见到我的那一瞬,咧开小嘴满脸溢出笑意,就如同清晨醒来,拉开厚重幕帘,阳光从缝隙挤进装满整个房间。我最是经受不住儿子那种毫无保留满意的笑,足以抵抗他长大后与我们预期的偏离。
孩儿小时候,每个妈妈都会用上许多的称谓,诸如:心肝、宝儿、乖乖、幺幺、肉肉、狗儿等等,怎样能表达爱意怎样来。每唤一声,小家伙都傻傻地答应,“呃”一声咧着嘴笑,很是让人忍俊不住。
长大以后这些称号便没有了市场,人面前要使唤他,叫一声:儿子,不然就连名带姓喊吴某某。有时想要逗他一下,用小时候的名词心肝宝贝一番,看小伙子满脸不自在,左右环顾生怕被人听去丢了面子,急切地小声警告,我就有捉弄人成功的快感。
虽然对儿子口头称呼减少,但是书面称谓增多,比如:卫星、神兽,近些天又多出“后浪”之说。细想这些名词的创造,有一些共同特点:学生,经济没有独立,需要定期提供补给,有旺盛的学习能力、极强的可塑性,终将跻身社会推走前辈。他们一边无可奈何依靠父母供养,一边理直气壮要摆脱父母约束,典型的:拿人手不短,吃人嘴不软。
放寒假儿子回家,带着他一众电脑设备,直接进驻书房,把我的电脑取代。当时想大人大量吧,反正不到一月就要返校,且让着他,被挤到卧室小书桌。看他电脑高级许多,心里不平衡,嘿,这花钱的比挣钱的会享受,儿子安慰我:给你高级的你也用不来那些功能,你只需要基础功能就够了。
但是谁会想到今年的冬天不寻常,疫情之下,开学遥遥无期。开初一段时间,为防止疫情播散人们隔离在家,叹世事无常,倍感家庭的温馨安全,一家人相处极其幸福和美。
好景不长,没多久矛盾开始显露,最先出现问题是早上起床。我们这年龄生物钟定格在清晨6点自然醒,按平时的方式听着音乐,阳台上活动筋骨、浇花灌草,顺便弄早餐。儿子被我吵醒提出抗议,我唠叨他睡懒觉,两人就大学生假期该什么时候起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儿子气急败坏说没见我这样的妈,我恨铁不成钢说没见你这样的儿。
然后又有些星星点点的小摩擦,大体上都是成人挑起事端,忍不住就翻旧账回溯到高中初中,结局总是经典地叹气:反正都是为你好。终于在一次不明原因的争吵后,儿子摇头晃脑无可奈何:我明天就走,免得你们看到我烦。我不甘示弱:走走走,以为我舍不得哟。儿子立即定了第二天的火车票,一个人到成都待了一周。当时自我解嘲:迟早都要离开,让我提前适应儿子不在家的日子。
正以为时间还会很长,就看到一些院校陆续开学,儿子得到返校的明确通知。那刻起,心里就空落落,倒计时盘算儿子在家还有多少天。我是一个很容易安于某种状态的人,儿子不在家享受轻松自由;儿子在家,又喜欢忙碌煮饭炒菜的日子。只是这种热闹和清净的转化,需要时间去适应。
儿子体谅我念念不舍的情绪,尽量配合我演绎母子情深,遗憾假期没能进电影院,在网上选择了电影邀我同看。实话说,20岁和50岁的年龄,经历的生活内容差距太大,选择影片有难度,儿子说:其实,有些电影不适合和父母一起看。我便热情鼓励他赶紧找一位可以一同进出影院的女朋友。
最终选择了《激情岁月》。故事中三个儿子,大儿子忠厚沉稳,二儿子狂放不羁,小儿子温文尔雅,出场不久就战死,留下未婚妻让两位兄长明争暗斗。二儿子勇敢无畏不受拘束,可以浪迹天涯猎杀猛兽,可以和黑帮势力单打独斗,他是影片中被颂扬的主角,两个女人因他而亡。
儿子观片看到二儿子冒险时,有些害羞说:我就不敢这样做。我笑:没办法,咱家就没有这样的冒险基因。儿子,戏剧的人生才需要惊涛骇浪,现实的人生是希望风平浪静。我从不向往历尽磨难后的凤凰涅槃,只希望你平平安安的健康快乐。
再长的假期都有收假的一天,和儿子转眼分离。随着孩子长大,担心越来越少,经历了无数次离别,早已应该对离别无所谓,只是依然会有些伤感。
对于一个女人,还有什么比看到孩子,从小小婴儿长大成人更有成就感?如果有,那就是再来一次。所以那些整天喊着养孩子压力大的年轻人,迫不及待生二胎;那些期盼退休后游山玩水的大妈们,带孙子就是她们再来一次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