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行动”要里应外合 达城餐饮业还需“戴套”

版次:11    作者:2020年05月08日

□戚劲松

达城“公筷”,需要攻“快”!

这次“公筷行动”,是达城餐饮业史无前例的一次“飓风”,业界各方充满期待。可能触及多方眼前利益,但笔者以为,哪怕是忍痛“揭痂”,也要促进大众市民就餐习惯的深刻变革!

“公筷行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前台餐桌每人两双筷子分别使用,一双筷子负责夹菜,另一双筷子负责进食,逐步引导广大市民的就餐方式从意识到行为的根本转变。

看得见的餐桌前台,出现的“公筷”,是达城餐饮业的一大进步。而看不见的后台厨房,是否与“公筷行动”同步发力进一步规范?全面提倡明厨亮灶,“戴套”操作,确保食材健康、做到里应外合呢?

后台有哪些看不见的食材安全隐患?所谓的“纯手工操作”是诟病之一!

前台的“公筷”,其作用是避免食客相互“交叉感染”;后台厨房,市民要问:操作者加工食材,做到全程“戴套”服务了吗?

在食材加工过程中,如果不戴套,食材与人体汗液、皮屑、飞沫、毛发混为一体是非常有可能的,一般常人也能想象得到。然而,很多人抱着“眼不见为净”的心态,餐厅管理者也是习以为常、漠然视之。

有些手工拉面、包子等面食店,光膀赤膊、挥汗如雨,裸手操作、姿势花哨……只显摆你的手艺,够吗?你这不戴套的,我敢吃吗?

纯手工操作,是机器做不了,转而用手工替代。如果涉及到食材加工,大多数是需要“戴套”操作的,与肌肤隔离。一是保证食材健康,二是避免操作者受到伤害,这样才能让“纯手工”这个称谓有“安全感”。

现在有关食材加工的防护口罩、手套、头套多不胜数,价廉物美,辛苦的餐饮人,你认真穿戴执行了吗?

所以,这个“后台厨房”与“前台公筷”一样,同样需要用“放大镜”去理解和观察,做到步调一致,促成里外呼应,全面系统规范,效果更好。

一个民族的繁衍、兴盛,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是最直接、客观的反映之一。不光是餐桌美食杯盘的华丽堆砌,我们更需要餐桌健康、餐桌文化的变革和创新!而要大力普及“公筷公勺”“戴套操作”氛围,除了市民自身要提高用餐品位外,餐饮业更要“用责任”去营造健康用餐环境、规范加工流程、精细卫生管理细节,才能有力推动达城“公筷行动”里应外合,跨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