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11 作者:2020年05月01日
达城“公筷行动”发起一个多月,就像这春天的雷,声音时有时无,雨点也不大。
真担心这又像一阵风。
“公筷行动”,比喻为一场大手术,并不为过。疫情反思后,有人“公筷”意识增强,而有人潜意识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要想让这些人习惯使用“公筷”,就好比剥离其身上一层厚厚结痂的“老茧”,难!
这个“手术”从哪里开始?个人以为,要从人流量较大的达城酒楼“动刀”。
达城酒楼较多,这些年婚寿宴席订单也不少,宴席浪费现象是行业领域的“重灾区”,宴会就餐方式的卫生状况也着实令人堪忧。
不缺衣少吃,吃酒席,十有八成是勉强赴会。不熟悉的、二熟二熟的人“混编”一席,有“聪明者”,先分而夹取各种菜肴,装上一碗,便不再从公用杯盘中摄取食物了。
一盘“凉拌三丝”,有热心者,先尝上两口,觉得佐料不均,为了表示“讲究卫生”,便用两片嘴皮子将筷子吧哒吧哒“局干净”,再插入盘中,反复搅拌……接下来,块状、片状的“干炒”食物,彼此交叉粘连“DNA”的频率相对较低。而那些“干稀”混合的汤菜,比如啥子蹄花、鸡鸭嘎嘎汤钵,到后头绝对是一钵大杂烩的“口水汤”。
看得见的口水,你觉得恶心;看不见的口水,你吃了个“心安理得”!这种就餐方式真的“病了”。
“公筷行动”这个“手术”,当从达城酒楼“动刀”!酒楼聚集的人相对较多,辐射范围相对更广,“手术”效果也相对有“疗效”。
如何“动刀”呢?
目前,达城“公筷行动”在形式上好像更多一些,但这是必要条件,这是“第一刀”。比如每人配发两双筷子,颜色区别开来,放置于右手靠近位置。靠右的那双称为“公筷”,负责“主外”夹取食物,靠左的那双俗称“母筷”,负责“主内”送往口腔进食。这样便于记忆,长此以往,终成条件反射。
“我反正是摆好了公筷的,至于你用不用,不关我的事。”这是大多数酒楼经营者的态度。
所以,这“第二刀”,还得从餐饮老板身上“动刀”,那就是老板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身体力行带领员工,不单单抓营销,还要逐桌、逐人去耐心引导和说服,更会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第三刀”,还得从社区宣传及社区相关活动开展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这要有相关职能部门严格督促落实。有此觉悟的年轻人或是老者,要开导家庭、家族成员,既要沿袭传统,更要接轨时代,摒弃陈规陋习,提高生活品质,增加幸福指数。
病从口入!强化食品安全意识,达城餐饮业还要进一步主动深度作为,一些市民更要扭转根深蒂固的守旧意识,用“放大镜”去观察理解传统的就餐习惯,改进升级就餐方式,形成合力,才有望大刀阔斧推进“公筷行动”的全面普及!
夏天就要来临,期待“公筷行动”像狂风暴雨一样,来得更猛烈些吧!
□戚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