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9 作者:2020年04月21日
□邱达官
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她没进过学堂门,识不了几个字。没多少文化的母亲,却懂得为人做事的道理。她的“教子观”,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东西再好,也不能拿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匮乏,什么东西在孩子眼里,都觉得是个宝。邻家小朋友有一个“八音盒”,吹出来的声音,特好听。那几个简单的音符,强烈地刺激着我的神经。那神奇的盒子,我做梦都想拥有。可是,家里没有钱,哪怕“八音盒”只需要8分钱。眼巴巴地看着同伴嘴上的那个发出清脆声音的小玩意儿,好想拿过来吹一吹。哪怕只吹一次,也行啊。可,他就是不肯让我玩。越不让我玩,我越想得到它。
午后,几个小伙伴在树林里“荡秋千”。我发现草丛里有个东西,定睛一看,正是我朝思暮想的“八音盒”,我欣喜若狂,悄悄地放入了衣兜。过了一会儿,同伴发现自己的宝贝玩具不见了,急得大哭,四处寻找。他问我是否捡到,我神色不安,直摇头。
“你这玩具在哪儿偷的?”晚上,母亲发现了我口袋里的东西。“我没偷,捡的。”我实话实说。母亲生气了,一巴掌打过来:“人家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记住,拿人家的东西是可耻的。”她知道这是别人的。何况,傍晚时分,那孩子的家长来问过母亲,我当时还是直摇头。我呆呆地立在那儿,老老实实地听着母亲的训斥。随后,母亲带着我向人家认了错,将玩具还给了别人。
从这以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成长路上,我时时提醒自己,事事从严做起,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简单生活,活得实在,过得安心。
生活再苦,也要读书
母亲自己没读过书,深知没文化的痛苦,她时常叮嘱我们姐弟俩要好好读书,只有多读书,才会改变命运,才会过上好日子。哪怕家境贫困,母亲也不让我们荒废学业,从未放弃过送子女上学读书的机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母亲和父亲整天劳作,还只能勉强填饱一家四口人的肚子。每学期五六元的学费,都是东拼西凑,一直挨到期末才交给老师的。“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年春夏之交,父亲一场大病,给家里增添了一笔不小的债。后来,父亲因病逝世,家里的境况,一落千丈。几乎是一夜之间,母亲的面容变得更苍老了。
靠土地生活的一家人,没有一个男劳动力,那年月,日子该怎么过啊?我和姐姐都说不读书了,跟着母亲干农活,但母亲坚决不肯,说:“生活再苦,也要读书。”让我们别想太多,只管专心学习。从此以后,母亲一人肩挑全家重担,我们在校发狠读书。
后来,我考进镇上的初中,离家很远,只能住校。为了让我安心读书,母亲省下大米让我带到学校,自己在家天天吃红薯土豆。正是母亲的影响,我克服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每天早早起床,向知识的殿堂发起一次又一次地“冲锋”,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三年制的中等师范学校。
没有母亲的指引,我求学的路不会走得这么远,这样顺畅。感谢母亲!
条件越艰苦,越能锻炼人
眨眼间,三年师范学习结束了,我毕业了,等待工作分配通知。
酷暑遇上农忙。我和母亲挥汗如雨,在田里收割稻子。分配通知来了,分到了做梦都没想到的、走路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那所偏远村小。
“哎,不想去那地方教书了。听说还没通电……”拿着通知单,我打起了退堂鼓。母亲放下镰刀,擦了擦额头的汗,说:“条件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人。读了那么多年书,你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母亲弯下腰,继续挥舞着镰刀。
母亲的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是啊,条件越艰苦,越磨炼人的意志;有了意志力,还愁做不出成绩?于是,我下定决心,从一名村小教师做起。白天,与山里的孩子们学习、探讨;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渐渐地,我和孩子们熟识了,我也喜欢上了这儿。
孩子们好学,我认真教书,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期末,任教学科质量检测,竟在学区名列前茅。村小主任教师夸我,说年轻人干得漂亮;完小领导竖起大拇指,说我是教书的料;家长也大加赞赏,说孩子遇上了好老师。初为人师的喜悦,霎时充满了全身。
这些年,我扎根乡村小学,潜心学科教研,充实育人智慧,专业成长明显加快,先后被评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还评上了高级教师。“条件越是艰苦,越能锻炼人”,对母亲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成长旅途上,母亲的“教子观”一直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催我不断奋进,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