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5后”

版次:08    作者:2020年04月10日

2019年跨年夜,为了准备第二天的例会,我们在实习办公室熬到很晚,和预想中的一样,那晚的工作效率真的很差。但比工作效率更差的,还是大家的心情。

在微博的更新列表里,我盯着其中的一条看了很久,原来已经到来的2020年也意味着即使是99年出生的那批人,也差不多该出去实习了。

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别看他在朋友圈里发了什么,要看他朋友圈里少了什么,可是当我点开他的主页时,最新一条的动态还停留在去年7月份。这几年,身边像他一样不敢在朋友圈露面的人越来越多了。前段时间有一部剧很火,考研的同学发了一张剧照,下面有他亲戚的回复:“还追剧,这么闲的吗?”当时看到的时候突然有点难过,因为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在说他不懂事,毕竟毕业后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干。

即使在毕业后鼓起勇气去创业的那批人,也会在两年后被亲戚明里暗里提醒,也许是被这些声音刺激到,他们最后都学会了选择性沉默,把所有透露生活不如意的动态一并隐藏,隐藏在微博的关注里,隐藏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里,就好像来不及销毁的证据,先握在手心里躲过视线。藏得越深,看起来就越成熟,而藏得没那么深的人,就会显得落寞又格格不入。

有一天,偶然坐车回家,与车上大叔的聊天让我又沉思了良久。

“这个点坐车都是刚下班的,你们这些年轻人现在压力都这么大了?”

“还好吧,和你们比不算什么。”

“这就不好比了,我们那时候虽然条件苦了点,但要求哪有现在这么高呢,就说就业这块就够你们折腾了。”

“不都是这么折腾过来的。”

“那就不一样哦,我们那时候出来得早,有的是时间在社会上适应,哪像你们呀,读了大学就20多岁了,没过几年又该结婚了,所以我真的觉得你们挺不容易的,也都挺懂事的。”

不知道为什么,当他说到“懂事”这个词的时候,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是“身不由己”这几个字。只顾着活在当下,最不被主流看好的那群小孩,在进入社会后无一例外的都迅速地被“催熟”了,这个过程是否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容易,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

都2020年了,好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遇到的“95后”应该是成熟乐观又有能力的,但矛盾的地方在于,人们只在意一个人是否成熟,却不在意一个人怎么成熟。当大部分人都想避开还不够成熟的“95后”时,他们只能假装成熟,却无法真的长大。因为长大的前提是接受现在的自己,接受自己偶尔想要的逃避、为人处事的不够周到,会做到不动声色地承担一切,不需要用隐藏的方法去扮演一个大人,因为融入社会是一个过程,学会争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拥挤的世界,如果连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不愿意多给他们一点时间,让他们真正学会这些,那并不是他们的错,因为每一代人都是在经历了社会的质疑、包容和帮助后,才最终被认可的,“95后”也一样。

想来,“95后”有点像夹心饼干中的夹心,被压得死死的,但很多人都认为它应该是最好吃的那部分。对于我而言,好吃不好吃那是人家的口感,酸甜苦辣,唯有自知。□王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