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无奈

版次:07    作者:2020年04月03日

有些故事不宜深夜里讲,因为害怕,比如关于妖魔鬼怪,;有些故事不宜阴雨天讲,因为伤心,比如关于情断别离;有些故事不宜冬天讲,因为沉重,比如关于疾病死亡。

这是一件发生在冬天的死亡,早想记录下来,但是在寒冷的日子,写这样冰凉的文字,心的温度会低到让自己难受。所以我等,等春日花开,等阳光明媚、风暖云轻,用大自然的美好,对抗人世间不幸带来的哀伤。

岁末寒凉,值班医生收治一名中年妇女,请我查房,原因不单是病情危重,还有个棘手的问题,患者当时已昏迷,送病人前来的是年龄不大的女儿,对母亲的疾病一问三不知,我们犹豫怎样告知孩子母亲病危?

看那女孩,披肩长发、稚气尚存、眼神慌乱,完全一副高中生模样,她说已经19岁,我们暗自松口气,至少是法定成年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不然她的签字没有法律效力。

检查发现患者有严重的心脏病,但女儿完全不知,想来母亲舍不得孩子担心,平时隐瞒了病情。所以女儿早上出门看母亲没有起床,虽然略感奇怪并没在意,直到晚上回家,发现母亲依然躺在床上叫不答应,才拨打120送到医院,现在母亲除了心衰,还发生了脑梗死。

孩子说父亲去世,家中只有母女二人。这个年龄的孩子完全没有经济来源,已经失去父亲的庇护,母亲的病危通知书,怎么忍心让她签字。联想家中比她还大一岁的儿子,进门听他粗着喉咙喊妈妈,一颗母亲的心隐隐作痛。我们让孩子通知家族中的成年人,孩子通知来一位当教师的堂兄。

堂兄的叙述让人感叹,什么叫祸不单行。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一儿一女本是个好的家庭。儿子患上精神疾病,家里监管不力,伤人后被送进精神病院,并给家里留下一笔债务。父亲操劳过度,2年前脑出血去世,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然而现在母亲病情凶险,即使救得性命必将留下后遗症,成为孩子沉重的负担。

堂兄唏嘘感叹,面临两个极其困难的选择:一是积极治疗,母亲是孩子唯一的依靠,活下来孩子情感上有依托,但却成为孩子长久的累赘;一是不抢救,孩子虽然失去双亲,亲戚们帮衬几年也就长大成人,可以自食其力。真心话,后者更理智,对孩子发展有利。

10多年前,科室收治一位50多岁女性患者,一家人在北京打工时发病。当时她老公和两个儿子倾家族之力,手术一搏后保住性命,遗留颈部以下高位截瘫,回本地康复治疗。那时,我们感动于这个家庭的坚持,两个儿子非常孝顺,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几年后的情况是,母亲病情起色不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性情变得乖张,父亲留在农村服侍,两个儿子外出打工支撑家庭,30多岁都没能娶上媳妇儿。有些高尚的选择,面对时间和贫穷,是难以为继的代价。

所以堂兄帮孩子做出理智决定,不进监护室、不转上级医院,拖一天是一天。谁知治疗几天后,患者心衰症状明显好转,神智渐渐清醒,但是发音不清、右侧肢体偏瘫。我们不知该庆幸患者病情好转,还是该为孩子未来担心。毕竟,比起照顾一个瘫痪病人,亲戚们更愿意帮扶一个渐渐独立的孩子,因为看得到希望。

患者症状改善,复查各项指标都在好转,我们停止患者的病重医嘱。然而她从刚开始我们对她鼓励的兴奋中,渐渐忧郁起来,时时流泪。紧接着就一天比一天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折腾起来,进食极少。几天后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在一个风雨的凌晨死亡。

女儿在母亲离世现场,在办理结账手续时,并没显示出悲痛欲绝的哀伤。在她小小年纪,便已经历了兄长伤人、父亲去世,伤痛于她就如同再来一次的暴风骤雨。她也一定在亲戚们的安慰中,明白母亲的去世,对两人都是解脱。所以她的平静,是对所有不幸最有效的应对方式。

死亡讨论时,年轻医生说想不通,为什么患者病情好转的情况下突然恶化,他们查找治疗中的各项细节,试图发现疏漏。其实我知道,这是一个母亲最后能为孩子做的,她在清醒后就慢慢看清形势,知道残存生命对女儿巨大的压力,口不能言,就用行动选择尽快结束生命,对于一个心衰患者,任何激烈的行为都可能导致死亡,她成功了。

在医院看太多生命消逝,依然有些让我伤感悲悯。活着,是生命的基础,每个人的愿望,但命运有时太过残酷,超出生命的承受,便有死亡帮助终结苦难。

寒冬过后,总会迎来春天。每一个不幸的人,都让我看到生命的无奈,庆幸拥有的平凡安定,健康活着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