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0年03月13日
1960年时的通川桥
□王承祥(91岁)
誉称川东明珠的达州市,原滨临州河。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现在州河已是穿城而过了。
横跨州河上的三座大桥,婉若长虹卧波、巨龙戏水,给这座新兴而古老的城市增添了几道亮丽的风景线。三座大桥中,红旗大桥兴建于上世纪中期,位于塔沱之滨的州河大桥尚属童年。而年逾古稀的通川桥,也已改建得宏伟壮观。但她的前身通川桥,对我的印象算是最深,这就要从我的中学时代谈起。
我的中学时代,全是在达城度过的。当时凡属寄宿生,除星期日外,都是在校墙内苦度。不假外出(私出校门)记大过,不假外宿开除。因此,当时在达城的中学,包括通中、女中、县达中、乡师等都是视校门如雷池。惟独省达中,每天晚饭后的课外活动,可以到通川桥上玩耍。因此,我对这座在当时称之为川中第一桥的铁桥,感情最深,记忆也最深。
桥上的石狮,桥头的长联,我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叠石起长虹,喜此日万众欢娱,共祝通川福利;爱人登彼岸,愿今后全民团结,完成建国功勋”就是那副桥头联的全文。当时人民的苦难,国家的贫弱,都从桥外几条破旧的街房、萧索的景象,往来衣衫褴褛的行人表露出来。特别是“七个烟囱的工厂”一词,把旧日的达城,讽刺得淋漓尽致。
所谓旧日达城七个烟囱的工厂,是指原达城豆芽厂。该厂有七个用砖块砌成一米多高的烟囱,用以升温,促使豆芽生长。这也是后来达县“新达”厂的前身。这些在我的脑海中,同样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我重游故地,凭栏四望,远眺铁山,俯瞰州河,古亭的倩影,凤凰山的雄姿,依然如故。但一望无际的高楼,五光十色的招贴,白日的车流,黄昏的灯海,商贾云集,市贸繁荣,行人如织,舟楫如蚁,惊人的巨变,使我感慨万千,如痴如醉。无限往事,顿涌心头。
追忆当年,这片热土上纯朴、敦厚、勤劳、勇敢的人民,无数的仁人志士、青年学子,其礼义之风,廉明之志,忠孝之心,仁爱之情,都集中表现在爱国、爱民的具体行动中。
请看,张爱萍将军、魏传统将军,不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吗?天真活泼、英姿飒爽的李章才,她的鲜血,不就是洒在通川桥头的土坡上吗?还有智勇双全的青年学子彭立仁,英勇就义于重庆渣滓洞。为了追求真理,争取自由民主,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投身革命。正是他们的鲜血,铸造了人民的江山。
今天,我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更应该殷切缅怀那些革命先烈和革命老一辈。所以当我重游故地,百感交集,眼前所见,心中所感,实难赘述,只此咏七律一首,以结束此文:
古州古渡一桥横,断壁颓垣忆旧津。
国势危难甘负重,民生凋敞实堪怜。
千般美景乾坤转,一派繁荣吏治清。
故地重游多感慨,同窗杳杳幸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