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2020年02月28日
儿子给我了一个出人意料。
如果不是多日不见,如果可以不管不顾,我定会一脚油门,飞起就跑。但是,他是我的儿子。就这一个理由,足够让我保持克制——我知道一个父亲的软肋。
情绪的波动缘自儿子的一句话。我问儿子:“你怎么不早点回来?”我从校门进去,平常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儿子踪影,路面,尽是落叶孤独地盘旋。门卫盘问我,我说接学生,他一脸狐疑说不是放假好几天了么。这个意外让我十分诧异,我当下便有些恼怒。放了几天了?
儿子的脸上,有着多日不见阳光的卡白——不需要其他作为佐证,这几天他一定窝在寝室,足不出“铺”。
他的嘴唇动了动,似乎喊了一声,我盯住他,他低下头。这个时候,我选择了一个反问句:“你怎么不早点回来?”
儿子声音不大:“不想。”
我的喉咙突然间就像被鱼刺卡住了。我想吞,吞不下去,像抠,抠不出来。然后有血,涌了上来,咸咸的苦。
我居然把火压住了。一瞬间,觉得自己有了本事而不是仅仅有本能。
我自认为了解儿子,比如他的“黑白颠倒”。
科技给了人便捷,也让人无法辩解。比如,你什么时候睡觉,微信会不知不觉出卖你。深夜十二点之后,微信上还显示步数,对不起,你一定还在某处游荡。
剖析儿子的微信步数,一度成为我的课题。我很想问问,凌晨了怎么还“日理万机”?早上十点了,怎么还没一点动静?
但这个事会暴露你的秘密,他如果问你,你是怎么知道的该如何回答?一气之下把微信给你删了又怎么办?搞不好,你会像一只斗败的公鸡,输得只剩孤家寡人。
曾经我感觉很受伤,慢慢发现时间是最好的良药。
凡事转念一想,最好。心理学家说,大凡一个人喜欢睡觉,多因现实受到压抑,渴望能做自己。难道这是他无声地抗争?
我不敢确信。但我肯定,儿子和我一样,是个无趣的人。
从大年初二算起,他在家已经闭关自守二十多天,楼都没下,虽说是特殊时期,宅得实在也有些久。乡下的油菜花已金灿灿的一片。我告诉他,杏花开了,李花来了,春风似剪,杨柳含烟。
我说:“出去走走?”
儿子哦哦地应答,明显地敷衍。饭一吃,他依旧进屋坐在电脑前。
我把笔记本带回家。晚间饭后铺在桌上,一笔一划。好多年,都没那么认真。十点过,我喊:“儿子,给我倒杯水。”儿子叮叮咚咚跑出来,我说:“你看看,老爸这字越写越差了。”儿子语气有些不爽:“知道你写得好呢。”
一脚想把他踢出门去。
正月初十,儿子吃饭时突然说:“爸,你下班后帮我取个东西。”
东西有点沉。儿子一见双眼发光。我说:“赶紧消毒。”儿子拿起酒精,一阵猛喷。我问:“是啥呀?这么长。”儿子居然有点害羞,不说话。
我趴在窗子上悄悄看,他把包装盒放平,先用小刀割开绳子,然后刀刃沿四周挑开胶布。他似乎停顿了一下,缓和激烈的心跳。
我的心一阵乒乒乓乓,躺在床上,心情都难以平复,儿子让我一时找不到谜底。忍不住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儿子今天买了一把小提琴。
朋友秒回,打了一个微笑的表情,说这是好事啊。
我说这是个啥意思呢?你知道,我家三代人往上数,没一个艺术家。
朋友说,你读书时不是校乐队的贝士手吗?
久远的时光,就像发黄的照片,早已模糊。不提及,我还真忘了有这档子事。
我嘿嘿一笑,小时候让他学钢琴,他打死不去啊。
朋友说,可能四个原因:在家无聊了,爱好音乐了,有喜欢的女孩了,受到影响了。
我不敢正面问儿子,怕不经意的语气传递出一丝丝的怀疑、否定和轻视。我的青春年少,母亲对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你长大有碗饭吃,我从手板心给你煎条鱼。
我知道母亲是爱我的,但是,为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花了几十年,才懂母亲表达的深沉。而这其间,我曾经发誓,外出了再也不回来。我不想儿子重复这样的历程。
儿子没练琴——当然,我们只有一日三餐的时候在一起。那琴仿佛就是一个摆设。
儿子突然和我谈起了苏东坡,他的目光有些发亮。他问我,苏东坡咋那么厉害啊。
我有些摸不着头脑。说:“唐宋八大家啊,当然不是等闲之辈。”
儿子说:“不是说这个。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问了一个问题: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儿子问我:“老爸,你说琴声从哪里来?”
我的心微微一颤。
我上百度,没找到答案。有一天我突然领悟,这琴声不是指尖跟琴弦互动而导致的一个结果吗?形象地说,手指和琴弦是双人的舞蹈啊。要演绎生命的精彩,彼此都是生命中无法缺少的依靠。离开谁,都无法表演。
但我们,常常选错舞伴,或者忽略和不了解舞伴。
朋友发来微信说,你知道吗?你儿子进了大学,一直在练琴。今年元旦,他还参加了系上的文艺表演。他跟一个朋友寒假苦练了几天。这是他录制的,下面还有一张战“疫”的图片。
他QQ里有视频,把你屏蔽了?
是《为了谁》旋律。望着开始草长莺飞的春天,我的眼泪不知道为什么,伴着悠扬的琴声,哗地流下来。□廖天元